我读到过的对爱最好的阐释来自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
斯科特.派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从自己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汲取智慧,在书中对爱下了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因此,爱是一种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心智成熟的旅程);爱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不爱自己的人,也无法爱其他人。
定义中所谓自我界限,是人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的认知。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是没有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分别心的。我们饿的时候,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挨饿;我们哭,整个世界都在下雨。这是一种真正的物我交融的境界。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开始意识到,不仅是有形的肉体,就连无形的精神、意愿、能力也有自我界限。我们变得独立,也变得狭隘、自我、孤独。我们渴望打破自我界限,重新达到生命的和谐。禅宗的核心要义之一是要破“我执”,经过修炼后重新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西方哲人也有类似的思考。大哲罗素说,人的生命应该像一条溪流,不断向前延伸流淌,渐渐变宽,汇入大海,无边无垠。岸作为溪流的边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扩宽淡化,直至消失。人将自己的激情融合进世界的激情,将自己的生命汇入人类的生命。这便是人这一生最好的归宿。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是小溪流,甚至日渐萎缩,甚至踟蹰不前变成死水一潭。自我界限就像厚厚的蝉蛹,只有从内将蛹捅破才能看见阳光,感受和风,实现生命华美的蜕变。
如何长久的打破自我界限呢?罗素的回答是广泛的个人兴趣,斯科特.派克的回答是爱。爱是两个人的取经路,爱让我们在融入他人生命的同时保有自身的独立,爱是恒久的愿望,也是不竭的力量,将自己和对方的世界不断开拓。
在此,作者澄清了一个普世的误解:男女之间的激情之爱不是爱。所谓坠入情网,一见钟情的恋爱感觉,其实是在激情的帮助下,部分自我界限暂时崩塌的结果。藉由此,个人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二为一了,我们感受到对方的生命,寂寞孤单自此远离,新世界的大门由此开启。正是这种感觉混淆了我们的认识,误把短暂的激情当做长远的爱。当激情退却,我们又会慢慢回到自我界限之中。
激情的本质是生殖冲动,是肉体欲望。这是恋爱的开端。它允许我们在对他人的精神世界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产生爱的感觉。这感觉后续如何发展,激情就爱莫能助了。肉体之爱是精神之爱的引路人。未能完成这一转换的两人,就成为世间只靠一张结婚证维持婚姻关系的夫妻。
真正的爱,着眼于两个人各自的自我界限的拓宽,彼此帮助对方成长为更好的人。王小波说,人生是一段漫长孤独的旅程,你要找本有趣的书来读。小说里是用这个比喻说明找对伴侣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伴侣光是一本有趣的书还不足够,因为有限的书总会读完的,还必须得是无限连载的书才行。七年之痒的出现,大概是因为在七年的时间里,对方的身体和灵魂里的每一个角落自己都探索过了,再没有新奇有趣的东西能吸引自己了。
许多感情的悲剧说到底是个人生长停滞的结果。
这本书还解决了一个我对爱的困惑,爱在根本上到底是自私还是无私?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里说:“要,对我来说,就是给啊,你要我什么就是给我什么。”为对方付出的那一刻,回报就已经降临。
就好像菩萨普度众生,看上去她是在度人,其实她也在度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