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喜欢读书,离书痴尚远,却也无书不欢。阅读于我,犹如轻风,裹着我的心自由徜徉在文字世界,随性,惬意,温暖,让人沉静,悠然,时起时停,却从不止歇。
记得小时候最初接触到书,是父母给买的儿童版唐诗画本,有色彩鲜艳的画面,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上面印着李白、杜甫之类大文豪的经典诗文。
那时候我还不懂其意,很多字都还不认识,只是跟着大人教的死记硬背下来罢了。当时的动力是背出来不仅可以得到大人的夸奖,还有零花钱奖励,自然就乐此不彼了。客观来讲,这其实还算不上读书。
-2-
真正开始喜欢读书是小学时候。那个年代的电视节目还很少,身处闭塞的小城中信息滞后,视野狭窄,大人们也是见识寥寥。
对于小孩子来讲,除了课本,能接触到的课外书籍很少。由于已经认识了不少字,读书求知欲就开始爆膨,但凡纸页上有文字都要读一读。
记得当时学校有一个简易木质多层书架,搁着百十本的课外书可供借阅,大多是适合孩子读的故事书,比如《安徒生童话》等。
文字上方有拼音,中间还零星有几页故事素描插图。奇妙精彩的故事瞬间吸引了我,感觉书中有另一个神奇世界。
于是小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和更深地激发,一本书借到后一晚上就可以读完,然后第二天一下课就去老师那排队借新书。
-3-
中学时能够接触到的书丰富很多,但是因为学业的压力,老师和家长们把课外书列为“闲书”,教导大家要努力攻读考试教材,不得看“闲书”。
虽然语文课本中也收录了很多名家之作,有优美的唐诗宋词,壮烈的英雄小说短文,清新的抒情散文等等。但是,动辄要逐字逐句考究文章大意中心思想,甚至还要一字不落通篇背诵默写。
这感觉就好比面对一桌子美味佳肴,虽然也色香味俱全,偏偏要先被逼着刨根问底猜出原材料搭配,营养比例含量,对人体的实用价值等等。然后才能开吃享用,结果自然就是让人倒尽胃口。
那时学生间很流行诸如新锐青年杂志《新概念作文》、《萌芽》以及《读者》、《青少年文汇》等心灵鸡汤类杂志。
或许在老师家长们眼里,这些书也多少有些教育安抚意义吧,所以此类“闲书”不没收,课余时间还是被允许稍稍翻看的。
-4-
我那时刚接触到三毛的书,一下子相见恨晚。特别喜欢她的《撒哈拉沙漠》。
她的书让我对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极其简单平常的文字随意摆在一起,也可以变的格外生动鲜活,像是自由的风,不知道在哪个方向吹,却能带着被禁锢的心灵飞翔。
那时我模糊地意识到,这种神奇的魔力,并不是因为她文辞高超娴熟,而是源自于作者率真纯净的心灵以及她真实传奇的经历。
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自由纯净世界,其间,她的灵魂自由高歌,透过文字使得读者的心灵共鸣。这远不是那些空洞华丽的文字可以企及的。从那时起,我也爱上了真实自然。
-5-
从小到大我是比较规矩的学生,虽然很喜欢读课本,却也不敢违背大人期望去大肆看“闲书”。
所以,进入大学时代的我,虽然有了大把课外自由时间,学校也提供了极优越的读书条件——宽敞舒适的图书馆,丰富多样的课外书,我对阅读继续兴趣盎然,孜孜不倦的读着各类书籍。
是的,我们的心灵需要恩典与美善之水。而一本本好书就如一汪汪清泉,捧起入心,就滋润充实我们的生命。
当我们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感情就变得钝化生锈,思维开始禁锢封闭,心灵感到空虚烦躁,整个人会如同空瓶子一般,变的脆弱低沉,浮躁不安。
最近几年我开始有针对性的阅读,看的书也比较系统。先是看旅行游记,比如毕淑敏的环球旅程《蓝色天堂》。
自己没有太多时间财富游历,透过文字却可以穿越时空,跟随作者足迹天涯,就有种身未动心已往的砰然,眼界开阔不少,心胸豁达许多。
-6-
依旧喜爱小说散文,特别是诸如《偷影子的人》、《三杯茶》、《切开忧郁的洋葱》、《香草山》等暖文,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伤痛、关爱帮助都牵动我心,更懂得了付出和感恩的意义。
文字是人类思想的凝固。但凡经典之作,不论年代地域,文化习俗,不拘文体内容,风格形式,本质上都是记录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所以,文字中就蕴藏了无限的光芒和力量,照亮人心,赶走恐惧绝望。
我迷恋文字,钟爱阅读,享受心灵在文字间随性地游荡,穿越时空束缚,像自由的风,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或起或停,永不止息。。。。。。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