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一节名师公开课“手机”,这是一堂为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写作指导课,执教者引导学生对手机过度使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写作解决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总结有普适意义的写作方法,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作为同行,我很受启发。在此,仅对“课前聊天”这一环节的教学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聊天环节,从后面他得出的结论“写作能提升地方的知名度”来推测,意图可能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先问:咸宁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生答:九宫山。师曰:是不错,避暑胜地。还有赤壁也挺好的。同学们知道赤壁以前叫什么吗?一生答:蒲圻。师问:你们觉得哪个名称更好呢?一生答:赤壁读起来更顺口。教师否定了这一说法。一生答:“赤”是红色,赤壁是革命圣地。此时教师热情地高声对在场诸生说:此处应该有掌声!于是课堂上一时掌声雷动。我认为在这个环节,教师的反应值得商榷。由“赤”而联想到“革命”,这种解读方式,就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批评过的典型的“套板反应”。“赤”固然可与“革命”相关,也很有可能只是指一种颜色。再说,赤壁也算不得“革命圣地”,而当初把“蒲圻”改为“赤壁”,也不可能是因为赤壁是“革命圣地”。这名学生在回答中暴露出诸多知识性的、阅读方法上的错误,而在课堂上他不仅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与指导,反而在热烈的掌声中得到鼓励。如此他本人和在场其他学生就失去了一个省察错误、改进阅读方法的宝贵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视而不见,只一味强调鼓励,不吝奉送鸡汤,这种做法,对学生难以有真正的帮助,甚至可能有害。我以为,此处不宜鼓励学生奉送掌声,而应相机引导,指导学生远离“套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接下来的聊天环节中,有学生提到“火烧赤壁”,教者予以肯定,并补充说:赤壁之战被写进《三国演义》,于是赤壁就出名了。所以说,写作可以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我认为,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也存在一定问题。赤壁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有过赤壁之战这一重大事件,换言之,赤壁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它有赤壁之战这一著名战役的遗址。如果是因为罗贯中把它写进书中,它就出名了,那么试问,《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地名何其多也,难道都出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