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如果那年“我们”如约去赏菊
文/程玲燕
学习目标:
1.学习叙事散文,将情感蕴藏于微小细节的写法。(重点)
2.品读词句,挖掘怀念的内涵,感知母亲的伟大形象。梳理作者成长变化,学会客观面对生活的残缺遗憾。(重、难点)
3.理解“秋天”的象征意义,粗浅感知散文深邃的意境。(难点)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通过预习,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史铁生26岁那年,年仅49岁的母亲去世,史铁生30岁时,写下了这篇《秋天的怀念》。“秋天”点出了文章叙事的时节,“怀念”指“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母亲的什么让“我”怀念?“我”对母亲的情感仅仅只有怀念吗?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一 怀念的密码,蕴藏于字里行间
1.“我”的痛苦有多痛?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暴怒无常”表现在哪些地方?(补充有关患病材料)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句话改为“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这句话改为“我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什么劲儿!”
多媒体出示:
(摘自: 陈海波老师的教学实录,如果那爱还活着 --《秋天的怀念》)
“我”16岁毕业于清华附中,18岁时怀着青春的梦想去延安农村施展抱负。20岁时一场大雨让我高烧不止,这让原本就有隐性脊柱裂的我走不了路,21岁生日那天,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不久,哥哥行动越来越费劲了,他动不动就发脾气。看见他把鸡蛋羹一下扔到了屋顶,把床单撕成一条一条,我吓得已经不会哭了,只是大气不出地看着,盼着这一天赶紧过去。只是又怕明天还会发生什么。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药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滚,看见他一把摸向电源,全院电灯瞬间熄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恐惧和绝望。
这种日子经常发生。 ——史岚
2.“我”的痛苦母亲知!!!
多媒体出示:
(1) 母亲躲出去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小结: 母亲“给”我留下发泄痛苦的空间,母亲小心谨慎地期待着“我”恢复平静,母亲慈爱细心、包容一切。
(2)母亲抓住我的手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小结:母亲内心悲痛,唯恐“我”经受不住打击,做出傻事,极力抑制悲痛去鼓励、安慰“我”。反复“好好儿活”,既是鼓励儿子坚强活下去,也是鼓励自己要勇敢地和病魔作斗争。母亲坚忍无私。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揣摩母亲问我时的语气。(欣喜、充满期望、试探)
小结:母亲在“我”面前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巴结“我”,讨好“我”,时时刻刻心提在嗓子眼。
3.母亲的痛苦“我”可知???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多媒体出示:(摘自:陈海波老师的教学实录,如果那爱还活着 --《秋天的怀念》)
她病成了那样,还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她病成了那样,还挡在窗前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她病成了那样,还在我答应看花后,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
她病成了那样,还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比我还敏感。
她病成了那样,还在昏迷前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结。“我”双腿瘫痪,母亲身患重病,“我”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折磨着自己,折磨着母亲。母亲疼痛难忍,病入膏肓,却毫无怨言地无微不至地照顾“我”,鼓励“我”。病危之际,还挂念着儿女。母爱的伟大难以用语言表达。
“ 我”怀念母亲,怀念母亲慈爱细心、包容一切,怀念母亲坚忍无私不放弃,怀念母亲受尽病痛折磨,却始终对“我”开始新的生活抱着希望。
4.文章仅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吗?
多媒体出示:
背景:1977年,史铁生26岁,双腿瘫痪的第6个年头,母亲因肝病去世,当时才49岁。1981年30岁的史铁生写下《秋天的怀念》,时隔四年,再回忆起母亲生前忍受病痛折磨对“我”的百般抚慰,内心____。
多媒体出示:(摘自: 陈海波老师的教学实录,如果那爱还活着 --《秋天的怀念》)
在那段日子里——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打算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他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曾有多少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地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也见过她几回四处张望的情景,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不知道为什么决意不喊她。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多少年来我意识到,这园子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与地坛》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合欢树》
预设:第一段,当年虽脾气暴躁,但内心仍能感受母亲的关怀,知道母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第二段,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中,事后想来无比后悔;第四段,平静地叙述中,愧疚、悲痛之情在作者心里翻江倒海;第五段“绝”“竟”,作者对母亲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了解,对母亲的离去,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文章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有后悔、愧疚、悲痛,还有对母爱的感恩。
板块二:生命的意义,蕴藏于景物描写
1.题为“秋天的怀念”,“秋天”只是指秋天这个季节吗?
多媒体出示:
天上北归的雁阵;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2.母亲为什么一再叫“我”去看花?
多媒体出示: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
“好吧,就明天。”我说。
“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多媒体出示:(摘自: 陈海波老师的教学实录,如果那爱还活着 --《秋天的怀念》)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椅,便觉天昏地暗。
等又生出褥疮,才明白端坐轮椅多么清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
终于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在任何灾难面前都有可能加上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
明确:“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像秋菊一样在寒风中肆意开放,迎接生命的痛苦与绝望,作者懂得了母亲的心,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好好活,微笑着面对生活,乐观坚强地活着。
秋天”象征着母子俩历经磨难的生活,“菊花”象征着经受过命运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到产生希望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的作者,还象征着虽已去世,但活着的时候坚强、隐忍、无私、始终用爱去唤醒儿子重生的母亲。
3.出示史铁生的《最后的聚会》(欣赏文章配图)。
作者纵然是与亲朋好友作生命最后的告别,依然像一朵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开得热烈而深沉、开得泼泼洒洒,开得淡雅而高洁的菊花!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点拨
五.课堂小结
小结:写作之法,蕴藏于名家名篇。
1.精选生活琐事,于平静的叙述中表达深沉的情感。
2.紧扣细节描写,于字词的雕琢中塑造感人的形象。
3.巧用象征手法,于景物的描写中见证成长的轨迹。
4.“菊花”一线贯穿,于清晰的结构中赏文章之美。
5.词语的反复、动词的精准、副词的表达、叠词的修饰文章语言质朴中传深情。
六.布置作业:
1.徐静蕾在《朗读者》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时催人泪下,假如你有幸参加《朗读者》,请深情朗读《秋天的怀念》。
2.读《合欢树》《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备注: 两次改稿,因为有幸拜读了两位老师的文章。陈海波老师的教学实录《如果那爱还活着 --<秋天的怀念>》;司艳平老师的教学手记《母爱若菊,生命不输 ——<秋天的怀念>》。感谢两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