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生无言
(一)嘴碎、爱搬弄是非的人
刚进入大学时,我们宿舍几个人都客客气气的,看上去似乎每个人都不错,都能成为朋友。但没过多久,我就决定我要和室友A保持距离。
起因是室友A有段时间总找我出门散步谈心。
散步谈心其实是迅速拉进彼此关系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室友A和我与其说是谈心倒不如说是吐槽。
每次和她单独出去时,她总要和我说其他室友的坏话。起初,我只是以为她们之间闹了小矛盾吐槽一下而已,也没太放在心上。但时间一久,我就发现有点不对劲。
她今天和我吐槽这个室友,明天又来吐槽另一个。宿舍四个人,除了没当着我的面吐槽我,其他人全都吐槽了个遍。
难道是因为她和那两个室友关系不好吗?可每次吐槽完,只要一回宿舍,她就像是失忆了一样,和她们依旧是一副亲亲热热的好朋友模样。倒是刚听完她吐槽的我,一脸懵逼,似乎刚刚那些吐槽的话不是她说的。
我开始意识到,她既然会在我这吐槽她们,自然也有可能在她们或者其他人那里吐槽我,只是都不当着我们的面说罢了。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和她保持距离,再约我出去散步谈心,我都以各种理由回绝,时间一长,她也就不再找我了,而是换了一个散步谈心的对象。
其实每个人都有嘴碎的时候,但如果遇到总是当着你的面去损害他人形象的人一定要保持警惕。
人与人之间有矛盾是正常的,但如果每次一发生矛盾,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解决矛盾,而是指责别人,将过错全甩给别人,我们不得不认为,这样的人是不懂得反省自己的人。
在她/他的眼里,所有的过错都是别人的。
(二)爱抱怨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
即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当身边的人喋喋不休地向你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快时,作为倾听者的你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
相信每个人都有被迫成为发泄口的经历。身边的人将各种大大小小鸡毛蒜皮的事说了个遍,你听得不耐烦,想让对方停止却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听下去,原本的好心情也渐渐被消磨殆尽。
就连以“为别人排忧解难“为本职工作的心理医生都会因为长期处在负能量的压抑环境下而患上心理疾病,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心理素质不够强大的普通人?
我们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从小就已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如果你与一个爱抱怨的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很快你就会发现你也变得和他/她一样,浑身都是负能量,觉得世界对自己充满了恶意,并且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一切。
向身边的人抱怨,其实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行为,抱怨者将自己的情绪垃圾一股脑地倒给对方,而对方也就被迫成为了他/她的情绪垃圾箱。接收了这么多的情绪垃圾,如何处理,对于接收者来说就成为了一种心理负担。
一次两次或许还能自己处理掉,如果时间一长,当情绪垃圾超出了你的承受力时,就很容易陷入崩溃的边缘,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知心姐姐”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别让你的一时好心害了你。
(三)占便宜成瘾的伸手党
朋友小C曾经做了整整一个月的免费劳动力。
小C是个保持着高中作息的女孩,这点在大学非常难得。小C永远不会落下一日三餐中的任何一餐,而其他人则常常过着早餐午餐一起吃的生活,尤其是在周末。
大学开学没多久,小C在作息上的优势就渐渐显露了出来。当室友手忙脚乱地起床收拾时,小C已经准备好出门买早餐了,一寝室的人只有小C每天都有早餐吃。
渐渐地,室友开始叫小C帮她带早餐。小C最初以为这只不过是顺手帮个忙罢了,未曾想这一帮却让自己成了“外卖员”。
室友知道小C作息规律,每天都让小C帮她带早餐,自己则不慌不忙地捯饬着。后来,甚至连周末也要小C帮忙带早餐、午餐。每当小C想拒绝她的时候,室友就会以“我们可是室友“、“你忍心看我挨饿吗?”、“不就是顺手的事吗?”等想当然的理由来迫使她一次又一次妥协。
在连续做了整整一个月的免费劳动力后,小C终于忍无可忍,决定要彻底摆脱这种状况。即便室友百般劝说,小C也绝不松口。小C知道,如果她再心软,她将永远无法摆脱做“免费劳动力”的命运。
带一天早餐能变成带一个月,带一个月自然也能变成一个学期、一年,甚至整个大学时期。
一旦被彻底赖上,就会像黏在身上的狗皮膏药一样怎么甩也甩不开。
所幸,小C强硬的态度帮助她摆脱了“外卖员”这个“副业”,“带早餐”的烦恼已经彻底远离。
伸手党总是像一个巨婴一样,不断地向别人索取,永远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要别人帮他这个、给他那个。
他们似乎不怎么明白,帮助不应该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双方的相互给予。
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曾经听过一句话:每个朋友的身上都有我们的影子,我们身上也同样萦绕着朋友们的影子。
当你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选择你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觉得有哪些人是不适合做朋友的?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