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该怎样求生存与发展呢?在中国,普遍的做法是先送去学校接受长达十多年的教育,然后再工作。这样的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用知识与技能武装个体,让他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更好的发展自己。
然而有一少部分人由于长期接受教育,对社会接触比较少。在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接受了太多老师的话语、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一直活在老师描述和书本讲述的世界里。他们从未想到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体验社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去触碰社会,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社会。他们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书本讲述的就是正确的。
这一少部分群体我们称之为书呆子。书呆子的一大特点是做老师话语、书本知识的奴隶,时时刻刻用书本上、老师讲的东西作为标准去看这个社会、他人,也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一切,然后用书本知识、老师话语去践行。书呆子就是用书本、教师的话语形成一个巨大的框,然后把社会上的一切东西都难里面装。而通达的人正好相反,把社会当框,用知识往里面装。结果毕业以后,他发现自己处处碰壁,很难与人相处好,很难用上自己的知识。他发现这个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远的超过书本与老师描述的,他发现即使自己接受了多少年的教育,进入社会他还是要学许多新东西,令他应接不暇。
他有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这么坚持的去学知识,有时候甚至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地步,到头来自己还是不能适应社会,甚至可以讲被社会所抛弃了。他很伤心、他很难过,自己信仰了这么多年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却发现知识的作用极其有限。
是老师错了,还是书本错了?其实这两者都没有错,这两者描述的只是理想的状态。这正如古人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不断的去实践,在实践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认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书呆子忽略了一点,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社会与实践,书本上的知识也只是描述了社会上的一种状态与情况。书呆子的知行不统一,必然会深深的撞上南墙,导致自己伤痕累累。
那么书呆子该怎样改变自己呢?比较好的做法是不断的去实践,实践中碰到问题了需要知识的力量了,他就再去努力学。也就是说是以实践为主导型去适应社会的。
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不重要,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不要学。关键是一定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学了书本上的知识只挂在嘴上,那么书本上的知识作用还是非常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