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身边的一个人闹情绪,可能是双方都有问题,或者是某种意外或巧合,如果你和身边所有人都在闹情绪,那最大的问题,就是你自身。外界就就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反应。我是一个极其以结果为导向的人,做项目的某一个阶段,我作为项目管理者,发现项目对内对外几乎推动不下去。
我以前是这么跟同事沟通问题的:
1.我的表现:“你这么做不对,你没看我展开的邮件内容吗?应该是……”于是手把手地教。
同事的反应:“邮件写那么一大推,谁有功夫去看啊。”
然后,双方都开始不耐烦了。
2.我的表现:“你周一的时候不是答应我周三可以把结果给我的吗?今天周三了,你又说要周五,我这边就等你一个人了!你能不能快点啊?”
同事的反应:“不好意思,手头上的事情太多了”(我心想,谁手上没有事情啊?你拖着,工作也不好继续开展下去啊。结果周五的时候,往往还得为事情的完成质量吵一场架。)
3.我的表现:“你做的这个表需要我给的输入,我还是不理解。你们究竟想要什么啊?你们说不清楚,我没法向团队内部展开啊?”
同事吧啦吧啦说了一大推,我越听越不耐烦,终于忍不住:“要不你问问你们科的前辈吧,这件事不是这么做的。你要的东西现阶段我们给不了的。”于是,同事也火了。
现在我常常回想,我那时候的心态究竟是什么?其实用心是好的,总是希望事情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当事情不按我的想象的方式发展的时候,人会变得比较焦躁,说话会很冲。但是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我们能做的只是取其所长,积极推动。每个人对职场的需求都不同,我们对他人的角色有过多的代入感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结果已经非常足够了。
所以,现在我的表达方式会变成:
1.“这个事情邮件上有些细节可能还没有说清楚,我解释一下。” 或者,“我这里有一个做好的例子,你要不参考一下?”
2.“这位公子(同事之间都是工程师,这是我们平时开玩笑的叫法),作业啥时候能给我啊?你都快成了我重点关注对象啦,哈哈。”
3.“你的需求我明白,但是事情还没有进展到那个程度,所以没有你要的数据。你看这样子可不可以,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表达……”
随着自己表达方式的转变,好像同事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僵了,好像大家的相互理解更多了一些了。所以我现在时刻保持着一种敏感,如果我某个阶段对身边所有事情都有情绪,那我极其警惕是不是自身的情绪出问题了。
感谢阅读!
猫小开
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