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热心的读者“我是小小小小萍”问了我一些问题,我觉得很有意义,所以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小小萍问:
背景是这样的,今天阅读你的文章《几百块就能让你的效率翻倍翻倍再翻倍!》的时候,发现你工作5年时间,并且是分享产品和数据方面的理解。
而我一样也是工作有5年,4年数据分析经验、1年产品经验,发现自己的理解、想法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甚至我觉得很浅显。和你相比觉得自己差很远很远,我希望成为和你一样厉害的人,所以冒昧的打扰你,向你请教些问题。
问题来了:
1、你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甚至些整理法、框架之类的)
2、做数据分析的,转为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什么知识?
3、你是如何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4、还有怎么提升自己的产品感?比如ofo的那篇文章,简直是开拓了我的思维,我知道ofo某个程度上有损害了用户,可是自己却指不出问题,很多时候只是凭感觉,往往和技术讨论的时候,总是无法站得住脚。
5、你是怎么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就像今天的文章一样,这个问题我也有想过,但是出于知道的状态,并没有积累,甚至记录。
6、还有平时自己很多问题,却问不出个所以然,都是一些很浅显的问题,甚至是表达不出来,怎么去提升?
王狐狸答:
首先非常感谢小小萍对我的赏识和认同,我有点受宠若惊,很开心我写的每一篇文章你都有看,并且能让你产生思考,这样我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我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但是针对你提的这些问题,我还是有一些看法和经验可以分享。谈不上什么指教,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问题一:你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如何建立学习体系,我是这么做的:
明确自己的基础工作内容
比如作为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需求挖掘整理、用户体验、产品原型、产品文档、沟通交流、数据分析,这是你的核心工作和交付内容。你需要针对你的弱点去有针对性的强化。这一点相对最简单,就不多说了。
找出你工作流中的上下游
在产品的上游是老板、是用户。老板关心商业模式和数据(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提升某些重要的数据),用户关心我用你这个东西能对我产生什么价值,这就需要你有一些商业的头脑和用户心理以及消费观念的把握。
产品的下游是开发、运营。开发关心你的方案逻辑是不是完备,技术上的可行性。运营关心你的这个功能和特性是否可以协助我提升关键数据,是否有什么点可以实现病毒营销和自运营。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你需要有一些技术常识甚至能力,在设计时知道技术可行性的边界;另外你也需要知道内容和产品的传播路径、有文案设计的能力。
建立自身个人能力
你除了工作内容所赋予你的角色以外,你还是一个鲜活的人。这就要求你还要具备一些共通的个人能力。这些能力不因为你职业的改变而改变,是你自己本身的个人属性。
结构化思考的能力:对于一个业务的设计者,需求的提炼者,缜密的思维、结构化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不仅仅针对产品经理。对每个人都尤为重要。
团队管理能力:对于大部分职场人,特别是产品来说,当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你一定会开始带团队。你以前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只需要自己变得很厉害就行了,但是带团队不一样。在一个团队里,单个的个体不重要,整体迸发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才是最重要的。你需要培养自己1+1>2的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天发生的创新都在指数级的增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越来越多。一旦你停止学习,很快就会被时代抛弃了。自我学习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要求你有时间管理的能力,有习惯培养的能力,有能坚持不懈的能力。
上面所说的是我现在自己的学习框架,所有的上面其实都归根到一点,你必须持续的学习学习学习。我倾向于认为一切都是能力,能够每天早起是一种能力,能够坚持做一件事保持几年不动摇也是能力。是能力就代表可以培养,就代表可以熟能生巧。你坚持一件事就和你想学会一首歌一样,你要不停的反复练习。
问题二:做数据分析的,转为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什么知识?
我不是数据分析转产品的,其实我的数据分析能力还处于很浅显和学习摸索的阶段。我可能无法告诉你如何从数据分析转到产品,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些我自己是如何从一名工地搬砖狗变成产品经理的。
我大学的专业是学的园林(不清楚的可以度娘),毕业发的是农学学士学位,大学的实习都是在建筑工地上。我的入行很曲折,一个与计算机和互联网完全不沾边的专业,要进入互联网行业何其困难。当然,当时我要是看了我翻译的这个系列的文章《0经验如何跨行获得 google 等互联网巨头的 offer》可能会容易一些,可惜当时没有啊。。。
我觉得转行的第一步就是能干活,能干活的意思的是,会用基本的行业软件和方法执行上级交代的工作任务,对于入门产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会 Axure,会画原型,能理解互联网的核心,核心就是用户对吧。所以我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从 Axure 开始学起,学习的路径就是,模仿行业一流产品的界面。自己画一个淘宝,自己画一个微信。等我能做出淘宝和微信完整的高保真原型时,我想要在当时的互联网(四五年前)找个入门的产品工作,其实已经不太难了。
入门了就简单的,不断去看比如《用户体验要素》、《启示录》等等行业必备的书籍,很快你就能对产品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工作实例。大概一年的时间你就是一个有执行力的产品了。
我不认为完全靠自学看书、看视频就能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这只能让你入门。产品经理是一个实践性的岗位,曾有人说,看一个产品经理的价值,就是看它做死了的产品的价值有多少。从经验和实践性的角度来说,这句话真的说得很好。
所以,作为在互联网公司做了4年数据分析的你来说,其实转到产品很容易。但是你想直接转行成为一个牛逼的产品、厉害的产品,这不太可能。所以最重要的是,根据工作的内容持续的去学习,去总结。《精益创业》中提到的反馈循环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校验其实也有很大的助力。
问题三:你是如何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如何有意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用的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填空法。先搭框架,我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里我就提供了一个产品经理的知识框架。把框架搭好了,剩下的就是填空了。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需求层面上的问题的时候,我就去找相关的书籍资料,学习,记录(填空到这个框架下),然后再应用到工作中,于是你就解决了一个问题。你以后不断的会遇到新的问题,那么就不断去充实它,修改它,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了。
至于如何有意识的去做,我培养了一个习惯叫做“杂货篓”,这其实是 GTD 里一个概念,英文里叫 Inbox。就是每次你头脑中有一个什么想法,或者想做一件什么事,如果不能在短时间(比如1分钟)内完成,那么把它放到杂货篓中,然后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去清空这个杂货篓。清空的时候把杂货篓里的事项分为三个类型:无意义的(删掉)、当前要做的(加入待办事项)、未来可以做的(专门记录,隔几个月再去看看是不是可以做)。我一般是一周清空一次,如果是当前可做的,那么我会安排到下周的日程中,比较大的就分阶段执行。
问题四:还有怎么提升自己的产品感?
小小萍给的例子:
比如ofo的那篇文章,简直是开拓了我的思维,我知道ofo某个程度上有损害了用户,可是自己却指不出问题,很多时候只是凭感觉,往往和技术讨论的时候,总是无法站得住脚。
这个有具体的例子,就比较好回答了。我觉得所谓的产品感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你对某种场景的深刻体验。
我写ofo 这篇文章《给坏人钻空子的机会,就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的原因是它真的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我第一次骑 ofo 是16年12月的时候在深圳湾,当时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押金只要99。我第一次骑小黄车就发现它真的是很好骑,轻便省力,但很快也发现了它的漏洞,比如说开锁后立即取消行程就可以免费骑。当时就和旁边一起休息的陌生情侣讨论起这个问题,他们说这么大的漏掉居然被你发现了。当时我就说,这个漏洞很有可能是他们自己留的,在用户增长阶段,留一个这样的漏掉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这比一天收十多块车费有用多了,而且单车的成本大大降低。当时我觉得 ofo 使用这个策略应该会做得很不错。
以至于我还和女朋友还打赌说 ofo 最后很可能会赢。她当时说摩拜会赢,她是做设计的,典型的颜值狗。
所以后来我出门一般都会骑 ofo,有时候也找不到车,看到很多破坏的,但是一直没在意,只是觉得是人的素质差,跟是不是 ofo 单车没关系。
直到有一天,我和女朋友以及一个女性朋友三个出去玩,想骑单车回来。那个朋友用摩拜很快找到了一辆单车,然后推着摩拜一起陪我们找单车。接连间我们找到了好几辆车都因为很多原因(各种破坏和私用)导致我们没法骑。朋友推着单车就这样陪我们走了一二十分钟,中间还推着上了好几个大坡。你能想象让一个妹子推着单车上坡陪你走,当时有多不好意思,多尴尬。最后朋友把摩拜停在了路边,我们一起走回去的。
于是,我开始隐隐约约觉得 ofo 这个模式有点不太正常了。他们没有控制这个漏洞的能力,以至于要丧失用户的基础了。一个互联网产品,不管你是共享单车、还是电商,你可以不赚钱,甚至可以亏本,你什么都丢掉也不会死,除了用户。如果 ofo 因为这些漏掉导致频繁被坏人利用,导致普通用户根本无车可骑,这必然导致原有的模式无法持续了。
问题五:你是怎么发现自己身边的美?
小小萍举例:
就像今天的文章《几百块就能让你的效率翻倍翻倍再翻倍!》一样,这个问题我也有想过,但是处于知道的状态,并没有积累,甚至记录。
我很喜欢的两个公众号,一个是老道消息,一个是大象公会。我也时常在想为什么他们就知道那么多东西,老道消息的文章《历史转折中的雷军》,我擦,这简直是一篇神文,我就怎么没想到,我怎么就发现不了。
然后我就想起了李敖曾经说过他的读书方法,他看完一本书后,就会把书肢解,然后有用的资料全部收入自己的资料夹子,然后分出几千个类来,分的很细。
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成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我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这个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所以说,要想发现身边的美,首先你需要把美按自己的归类记录下来。然后你想写相关的东西的时候,打开你的资料夹,很快一篇文章就出来了。不只是写文章,做事的时候也一样,比如你归纳了10种内容加载的交互方式,当你需要考虑 APP 中信息的加载方式的时候,打开你的资料夹,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你就做出了一个用户体验良好的交互。
我能写出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对一些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做了总结和记录,当我想要写一篇这样的文章的时候,我只要加上自己的一些真实的使用体验,再合并一些资料,一篇文章就这样出来了。
所以这里这里要说的还是建立自己的知识和整理框架,然后不断的积累积累积累。有些美可能你当时并不觉得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遇到了相似的问题,那么它就是美的,就能够给你提供很大的帮助。如果你不记录,等到你真正想找它的时候,已经无从寻找了。
问题六:平时自己很多问题,却问不出个所以然,都是一些很浅显的问题,甚至是表达不出来,怎么去提升?
表达不出来,问题很浅显,是因为思考和总结的太少。
我觉得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去输出,不断的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因为写作是一个思考和整理的过程。可能一开始你写的还是很浅显,但是慢慢的,随着你不断的对你的大脑进行训练,你就能把问题看得更深入,自己的能力也会慢慢提升。
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图短时间内就有巨大的成就不太可能。我写公众号也在这个过程里,也是在训练自己。
最后,感谢“我是小小小小萍”的提问,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