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兴高采烈地推荐,便厚着脸皮借来饱览。果不其然,作者以模式化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对类似我这般沟通智商为零的读者来讲,实为一本有料的读物。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为“关注他人的需要”。马克思说:“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无论是自觉自愿还是被动驱使,都要与他人交流。但是人性总是更倾向于关注自己,我们无法想象两个都只关心自己的人如何交流并达成一致。但是,当我们换位思考,从他人的需要出发,他人便会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因此,可以说“关注他人的需要”是非暴力沟通破冰之旅的核心。
记得有一次,有老师临时告知,要来听课,刚开始全班都很安静,回答问题也很配合,可是在课堂的后半段,教室的右角落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我当时有点生气,但是迫于有其他老师在场,没有当堂指出。在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决定用非暴力沟通试试。我说,上节课其他老师来听课,同学们都很配合,我很高兴,因为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努力的配合我,是因为尊重我,但是在快要下课的时候,有几位同学开始小声说话,我当时有点愤怒,我希望下次上课的时候,那些同学能努力地控制下自己。当时,全班同学高兴地回答,好!想到自己之前有时候会因为孩子们表现不好而大发雷霆,那样的情绪化似乎也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是,我运用非暴力沟通,开始关注孩子们的需要,他们需要老师的认可,也需要老师的尊重,只是还需要时间。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就为我们如何应用非暴力沟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观察重在实事求是,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不掺杂任何情感和评论,否则可能会让对方认为你在批评他。感受重在运用恰当的词汇,将自己当时的感受准确的表达出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需要是对感受的进一步阐释,为什么需要,说出对方满足或没满足自己的某方面需要。最后,就是提出请求,你希望对方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让对方明确他的行动方向。
有一次和六岁的小侄子去街上逛,他看到吹饱气的不倒翁大玩偶,估计是出于爱玩的天性,不自觉地走到它面前,用手去敲打它,使得玩偶摇晃。我当时没有制止他。但是,当我们走开,我便说,我刚才看到你在那里玩玩偶,我真为你担心,因为我害怕卖玩偶的阿姨因为你没有经过她的同意动玩偶而对你大发雷霆,毕竟,那些东西是属于她的,咱们以后看到好玩的东西,可不可以先看看,然后经过别人的同意再决定要不要动,好吗?没想到平时因为我的斥责,常常和我作对的小侄子,那次却特别认真的点点头。
总之,这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书。理论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应用也不能操之过急,毕竟沟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应用,体会,总结,提升,然后再去应用。不过既然理论已经掌握,相信学会实践也指日可待。
ps:希望有机会听到作者本人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