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沦丧十周年记
by 瓯南
2006年11月20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星期一。
这天早晨,大多数人都在赶周末后的第一个早班。
但在江苏南京水西门广场的公交站牌处,有一个老人倒了,原因不详。见状,有人立刻上来搀扶。
这一扶,扶出了轰动全国的彭宇案。
这一案件,距离今天,经已过去了整整十年。十年间,我们不断的在修复因着这件事带来的道德观的沦丧。但时至今日,其余音仍未绝。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翻找了一些当时有关此案件的资料,重新梳理了案件的焦点所在。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出来的时候,是以做好事反被讹的观点进行传播的。于媒体而言,这样的新闻足够吸引大众的眼球;但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样的新闻也足以给人们的道德观带进无底的深渊。
被告方彭宇坚称自己没有与倒地的徐老太有身体接触,他上前去扶,并将徐老太送进医院,是出于做好事的目的。但徐老太却一口咬定,自己就是被彭宇给撞倒的。
单从案件的性质看,这不过是一桩普通的民事诉讼案。原被告双方为自己辩解本无可厚非,法庭只需根据调查取证,以及人证物证加以分析,就能够查出真相,给予双方公平的判决。
但本案的主审法官,以逻辑大于证据的思维判案,让人有些不解。法庭以“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为依据,判处被告彭宇败诉。
这样的一个描述,是对社会良知的一次毁灭性打击。
有人说,彭宇案的判决结果让国人的道德水平倒退了50年。我觉得,何止是倒退了50年,未来的50年,这件事的影响依旧不会消失。
彭宇案发生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有类似的案件被曝光。其中必定有一些事件是哗众取宠,蓄意炒作。但这些事件累加在一起,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恐慌,已经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
自此,人们走在街头,看见有老人摔倒,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就是在去扶之前,先为自己不是肇事者留下证据。这种现象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一代,还涉及到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有位教授说:我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了。
不扶?当然不对。扶?一旦被这种事缠上,对孩子的成长一定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这个社会似乎变冷漠了。
冷漠的极点,是2011年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
年仅2岁的女童小悦悦在马路上被两辆车连续碾压了三次,期间路遇的18个路人均没有施以援手,最后被一个拾荒的陈阿姨抱到了路边。女童小悦悦在医院躺了一个星期,终因伤势过重,离开了人世。
小悦悦被碾压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后,愤怒的网民们对18个路人的冷漠表现出了极大的怒火。骂他们冷漠,骂他们没人性。在那一刻,网络上所有的人都成了正义之士,那18个路人,成了他们口中的刽子手,似乎只有将这18个人处以极刑才足以平民愤。令人欣慰的是,最终还是有人抱起了小悦悦,如果没有,我们又该如何面对那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呢?不得而知。
我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在为这18个路人的行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另一个问题——如果我是其中的一个,我会怎样做?
毕竟我没有亲身经历这个事,所以想也只能是臆想,想象出来的结果,不一定就是我遇见这种事后的反应。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我决定去做之前,一定会先保证自己的清白,至少能留住证据说明,人不是我撞的。
因为,这个社会没有给我足够的安全感,至少在做好事这方面。
小悦悦事件之后,我们一直在反思,中国人真的这么冷漠吗?我们的道德真的倒退了很多吗?
2014年央视春晚上开心麻花的小品《扶不扶》以一种戏剧性的结果给出了人们答案——人倒了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十年来,我们围绕着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讨论了很多次。可是关于扶不扶的事件,也同时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相同的戏码。
扶老人被讹的新闻,从来都没断过。
围绕着这个现象还产生了很多段子,有一个让我看着很可笑:
今天下大雪,刚才出门见一大爷摔倒了,我过去问道:大爷,我一个月工资不到2000块,能扶您起来吗?大爷说:小伙子,你走吧,我再等一会儿。我:好嘞!天气虽冷,大爷的话却是暖暖的,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做好事,而是不想做不被认为是好事的好事。
彭宇案已经过去了十年,事件的当事人彭宇,终于在几年前承认,他与倒地的老人确实有身体接触。但这并没有妨碍彭宇获得首届“搀扶老人奖”,附带的还有2万元奖金。
当年案件的主审法官也因为这件事改变了自身命运,如果没有彭宇案,这位法官的人生或许会是另一种结局。替他感到可悲的同时,内心又不觉得可怜。因为这位法官改变的,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命运。
十年来,类似于彭宇案的事件一直在上演。我想,再过十年,这样的事情也依然会发生。如果这个社会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好人好事的权益,那么,这个社会依旧是个冷漠的社会,我们的道德,仍会停滞不前。
如果你问我,今后遇见类似的事情,你会扶吗?
我会说:扶是一定要扶的,但扶之前我会考虑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清白,我想,我会谨慎选择。
毕竟我不想因为日常的一个善意的举动给自己平静的生活增添不必要的波澜。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