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说王铎掩面羞,百年望断是老乡。
对他投降清朝,我无数次做过推断,总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我曾找他本乡最权威的学者,他给出的结论更让我生疑。
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设想一二。爱憎自在其中,我掩饰不住。
一
他在明末为官时,已经看穿。他早不想为旧朝服务了。为了家族荣华才撑着。所以他投降。
疑。在前朝就存二心,真是贰臣啊!只是如果决然依然,怎么不学范文程,早点投奔,为新朝开国出智献力?做个叛徒也坦荡。单从这方面,王铎真无胆气和勇气。
正邪两英雄,他说啥都不算英雄。明朝书生用兵的代表于谦、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都是惊绝天地的大才,他王铎拿得起一支笔,拿不动一杆枪,射不出一支箭。不是力弱,是骨软。
他最后才跪迎新主表示无奈,那说明他前期都是做样给人看,何等虚伪。
二
他诗书入仕,不会不知节操的分量。他出身贫苦,定当知底层的酸辛。起义军在河南的杀掠,他写了好多离乱诗文,有对百姓的怜悯,有对太平的呼唤。
是否他做官日久,受不了颠沛,不想让家族再吃苦受罪,实用主义至上,才使他眉头一皱,痛下决心事新主吗?
更疑。
他不是一般的官员,好多清官好官也会湮没青史。他既居高位,书法更是独步,注定要千载流响的。他的特殊身份决定他举动的利害。置忠孝节义士林风骨文人气节统统于不顾,宁肯让书法永远蒙羞,让后代唾骂永远?荣华与高位真的远超艺术份量,让他难以经受诱惑,执意投入新朝的怀抱吗?
或者,他年少的贫苦摧毁了他的诗书信仰道德底线,在入仕之前,心底柔弱投降变节的种子已经埋下,而后来的出袒跪迎只是这种子的萌发?
他是儒者,犬儒的本性加上超人的才气,注定要让后人恶心永远吗?
人品与艺品,深处共通。他的书法,能有怎样的高度呢?
三
他的朋友,有的自杀殉国,有的坚持抗清。我曾希望他渔樵洛水之滨黄河之上,一俯一仰,明月江上秋,自己养活自己,让他的书法干净疏朗,他没有。他的名号里,多是归隐山林的意味。
他置友情于何地?
对酒问剑,品书论文,曾说过来生一起风雅笑谈。这倒好,他们血染大地,奋力争命,你却身着新朝的蟒袍玉带,吃着新朝的佳肴羹汤,替新主卖命了。呼万岁称奴才的时候,你想过那新皇的宝座,可是你无数同胞的肉血搭起?
严重的道德缺陷。周容的《芋老人传》的结尾,我觉得好像就是手指敲着王铎、钱谦益、洪承畴、侯方域的额头在唾骂他们。应该让李香君、柳如是出来,吐他们唾沫,扇他们耳光,不是私怨,而是代表民族。
四
王铎的书法,论者众多。说力度,豪气满纸。说布局,险怪立派。书法领半壁江山,却不敢让人追问此公身世。
日本人说他超过王羲之。一个被人不齿的书家,被东瀛激赏,意味难尽。只是从传统的角度,艺术质量怎敌节操大义?百姓心里一杆秤,一秤就知你轻重 ,综合的。
五
孟津,多好的地方。
我有朋友和亲人,生活在那里。孟津人的实诚和肯干,很动我心。
百姓不谈王铎。文化人谈了,最后先是叹息,后是摇头。他究竟,成了家乡的羞耻,因了书法的高度,这羞耻越加羞耻,越有讽刺的意味。
他,是儒家思想的失败,是人格分裂的典型,是精神深处的可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