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从来是个事儿,因为以钱见人品。前有杨白劳被苦苦逼死,后有借钱人成了大爷。
早上一来到办公室, 同事就说晚上有个很久不联系的已离职的分公司员工打电话借钱,不多1000块。她犹豫了一小下,只一小下,就给对方打款了。这个人我也认识,职位不高但是比较踏实,内秀并无不良纪录。她说,最终决心借钱缘于信任,她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假如真有不愉快的事情,只当买了一个教训。
借钱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借出去心里也不安。换个角度想,这个深夜打来的电话,主人是否已经打遍了通讯录里的电话,是否在拨出这个电话之前前思后想了很久,是否也同我们一样煎熬。否则不会在深夜为1000块惊扰别人的梦。
在这方面我缺少这样的涵养。我曾经收到过借钱的短信,是一个有业务联系的人小伙还算熟的人。我第一反映,我们有这么熟吗?细想,他姐姐曾在公司里因琐事借同事的钱惹些不愉快,何必多一事。当然他开口借的有些多,超出我们之间关系的平衡。
是的,借钱这事,点头之交可以借出多少,至交可以借出多少,其实在我们心里都有杆秤,数额在双方默许的范围内就不必关乎人品,如此这般上纲上线。说到底,是借钱者在被借的人心中值不值这个数。
我的原则君子之交,淡如水,尽量不牵扯钱。前些日子听朋友讲,借钱给老同学投资,结果老同学资金链断裂,长时间追不回来弄的钱财情谊尽失。
老话说的好,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有人非得让人要上门,再埋怨人家小气。小气,就没有当时借给你的畅快。当借变朋友圈也就是朋友圈消失的时候。
因此 ,借钱这事是试金石,真朋友还是泛泛之交借一次便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