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工作比较清闲,正好陪着墩墩备战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的最后四门课。时间很紧,考试内容又多,但是收效不错,最后上了考场墩墩没有一头发懵,题目都能读懂也能解,就是画图手生了些。
按道理来说是隔行如隔山,但实际真不是,除了建筑力学的物理知识,其他的作图的考试其实就是一个数学逻辑的推算和画图功底。由于对自己专业功底的不自信,墩墩一直很紧张,我一边帮助他缓解紧张情绪,一边跟他一起梳理讨论解题逻辑(有时候他在网上寻找别人的解题思路,自己理清晰过后,再自己按照思路解题,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查阅资料,做完再跟我完整的讲一遍,把我一个初学者讲明白了就算过关)。
这样的陪同学习的方法会使人忘记很多夹杂在学习中的先入之念,因为教材有时候读起来让人觉得实在很无趣,恰恰相反的是它能激发一个人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潜能,因为当我们不再将考试当做考试将当做解决问题就会变得有趣多了。我有一次给一个同事姐姐的女儿辅导寒假数学作业也是这样,引导激发她的兴趣,再结合基本知识的梳理,第二学期收到反馈,小丫头的数学成绩进步特别大。
其实,不管小学生、中学生还是本科生、研究生,遇到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路子,从基础入手理清楚思路就好啦,并没有特别难的。真正难的是那些埋在我们脑子里的枷锁——世俗的观念、普遍的价值取向、人为造成的学科壁垒、物质的诱惑、急功近利的心态、纠结的人际等等,这些枷锁牵出千万条思绪将脑袋塞得慢慢当当的,哪里还有脑子去思考和学习呢?
此外,现在教育的时间年限越来越长,我的本科同学有一部分读到博士毕业都三十岁了,从18到30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留给了大学。可是,学校并不等于社会,有了博士的学位并不一定就有了博士该有的实践能力。世间种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何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我本科在全国排名特别靠前的计算机学院里,同学都是高考的佼佼者,在同学的眼中我大概一直都是个学渣,上课喜欢睡觉、下课喜欢图书馆睡觉、各种球类和男孩一起PK、狐朋狗友一大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帮子、周末到处玩得没影、成绩马马虎虎、还挂过两门专业课。同学们入党提批评意见时都是要有兴趣爱好、要扩大交际面,轮到我则话锋一转要适当减少交际面、多下功夫学习。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我那时候正迷茫,想不明白的人生问题一大堆,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迷茫的小丫头一个。看行形形色色的人,听五花八门的故事,方才知晓每个人都落在自己的思维模式里边。再说了,我天生好奇心重,人又不够幽默,于是这样的方式倒让我的大学生活趣味无穷。
好像一下子扯得有点远了,言归正传,就我这样一个计算机学渣其实基础理论的东西还算比较扎实,到了工作岗位傻眼了连网线都不会做,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这些实物的东西也没见过几个,动手的时候跟学校模拟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切都得重头再来。这并没有太难,只要承认并接受自己不会,放低身段,虚心求教总会有人愿意做老师,很快上手过后学校所学也容易融会贯通。可问题在于,你愿意放下身段,放下学历带给自己的荣耀吗?
所学与实践脱节是我们一代人的问题,导致了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和生存危机。本科毕业的那三年,我常在如果有一天我脱离体制,我还能靠什么来养活我自己,看似光鲜的学历和工作单位吗?并不是啊,我翻着手指也数不出有自己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于是,我又混到清华园里去读研看了看,看看那些我们普遍认为的高智商人群他们是否也有这样的困顿。在混迹了清华园的小研又经历过给两个老板当实验室管家,那样的神秘感就被打破了。大概有三年的工作经验,我更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更懂得如何带动团队氛围活跃实验室,还能帮助导师处理一些项目上的事情,而我自己需要的独立科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也得到锻炼。相较于那些没有工作的孩子,我并没有对未来工作的担忧,反倒多了些自在。
纵观来看,不管是学校、学科、工作单位还是工作岗位相互之间都存在神秘感,有时候甚至被过分的神话形成相互之间高不可攀的障碍,越过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一个初学者的姿态,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实际行动中都一致,待到真正入了门就会发现障碍和壁垒并不明显,不过是我们的头脑糊住了我们的眼睛,干扰了我们的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