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抑郁症,亦可按照年龄细分为「学龄前抑郁症」,有时又被称为「早发性抑郁」。
过去二十年,对于抑郁症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儿童抑郁症的研究亦然。过去对于儿童抑郁的了解比较少,在于儿童的语言能力比较差,使得成人一般难以察觉儿童是否有抑郁的情况。
在《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第四版和第五版都有谈到抑郁症,但并没有就儿童抑郁单独陈列。
尽管如此,一般我们还是将儿童抑郁与一般成人的抑郁情况,从近似的五大表征进行诊断。
五大表征包括:
1. 生理表征。主要出现在日常活动的改变,像是食欲异常(暴食或几乎不食)、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睡眠时间很长),对环境有异常敏感的反应,好比一点冷热变化就头疼不舒服,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
2. 情绪表征。表现出比平常更激烈的情绪反应,不明原因的烦躁、失落、忧郁、悲伤,对自身评价与存在感的低谷徘徊。
3. 思考表征。对当下与未来都抱持负面、悲观的思考,并有轻生的念头(儿童也会有自杀的念头,以及实行自杀的行动!)。
4. 行为表征。莫名的容易情绪激动、冲动行为、大声说话、哭泣,原本的活动量减少,对本来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在课堂或其他场合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
5. 人际关系。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与人容易产生争吵,拒绝亲密等。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这些情况,也无须立即陷入恐慌,一般而言需要专业医师经一年的追踪,上述情况持续半年以上,方可确诊。
数据显示,以美国为例,儿童抑郁症的发生率为0.6-1.7%,并且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发生率越高,数据上看,青少年时期约为儿童时期的两倍。
从抑郁的原因来看,造成儿童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撇开遗传或智力等先天因素,后天的因素往往需要身旁的人给予儿童足够的关注,以及支持,方能陪伴孩子度过抑郁的痛苦。
换言之,儿童抑郁并不是一个不治之症,但陪伴儿童走出抑郁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纯粹依靠药物治疗就能得到完美成效的症状。
台湾长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吴佑佑表示,越早介入,效果越好。从家长或成人的角度,我们可以这么做,帮助陷入儿童抑郁,或是有征兆的孩子。这可分成两个部份来谈,「预防」与「治疗」:
一、预防
1. 培养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
挪威科技大学(Norgesteknisk-naturvitenskapelige universitet)心理学系的研究显示,有中度或剧烈运动的孩子,陷入重度抑郁症的情况较少。
迄今,运动还是抒压的主要方式,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脑内啡的分泌,发泄情绪,降低沉浸在负面思维的时间。因此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能降低抑郁的机率。
执行上要注意一点,如吴佑佑医师所言,习惯的养成不能靠强制,而是通过让孩子体会到运动的「有趣」、「好玩」,从情感上让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展开,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2.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从精神动力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自我完满,需要经过一些条件,通过尽可能觉察到完整的自我,进而发展自我中的方方面面,使得我们通过这些建设性的行动,使自己内在的自我认识,趋于现实,并且能够落地。
培养兴趣与爱好,能帮助孩子更清晰的看见他自己,好比让孩子接触绘画、音乐等爱好,孩子从中挖掘出自己的兴趣点,这些兴趣能成为孩子一生的朋友,情感的支持。
同时也能从中让孩子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当自我的面目越清晰,越不容易受到旁人负面观点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平衡。
3. 塑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所谓支持,就是一个能够让孩子表达意见,尤其是求助上吴阻碍的环境。
这需要成人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让孩子感觉自己受到关注,并且这种关注不只是被看见,而是能够「被听见」;且不止于被听见,还包括「能沟通」。
对孩子经常性的给予冷漠与忽视,使儿童归咎为「自己的存在不重要」,是儿童抑郁的成因之一。
另外,若家长经常性的将孩子的成绩表现,等同于孩子的整体人格表现,那么当孩子经常因为单方面的表现不佳受到责骂,长期会孩子产生「习得无助」的心理,自我价值感偏低,从「我真的那么差吗?」的自我怀疑,逐渐成为「对!我就是那么差」的心理,容易导致抑郁。
二、治疗
1. 用药
诊断与治疗,都需要专业人士介入,成人用自己的角度去臆测或盲目采取来源不明的治疗方式,可能延误对孩子的诊治。
好比在用药上,医师能够就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合适种类与份量的药量,并且抑郁药物的使用,一般需要3-4周的时间才能见效,这段时间也需要专业医师的建议,中间不能随意停药,而父母该如何在这段期间应对孩子的行动,专业人士的建议也能避免盲目,使父母本身也陷入焦虑的处境。
2. 配合心理咨询
按美国医学学会的治疗建议,目前认知行为治疗(CBT)和人际心理治疗(IPT),配合有效的药物治疗,能够产生极佳的治疗效果。
前者主要是帮助孩子破除负面思维中的不合理性,譬如把父母的冷漠,归咎为自己不够好,或者父母造成某些内在被抛弃的恐惧,这都来自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没有办法承受、理解父母部份言行的意义,并且此时孩子个人的心灵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防卫,乃至于有效自愈。
CBT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更成熟的认知逻辑,避免认知谬误造成的伤害。不过面对孩子,不能用大人说理的方式,需要更温和的方式,缓和孩子的焦虑与不安,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在足够的安全感中,孩子才能放心的接受咨询师的引导。
进而,这就牵涉到人际社交技巧的增进,社交技巧可以通过学习,而人际心理治疗一方面帮助孩子如何有效学习求助、沟通等技巧,同时也帮助孩子有效建立一套自己的社交体系。
这部份可以与哈佛心理系教授赛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结合,积极心理学强调分享的快乐与意义,通过帮助孩子学会分享、互助,也有助于孩子心灵的复原。
此外,哲学咨询或存在主义心理学也是面对儿童抑郁的有效方针,这不仅仅可以用于治疗,也能应用于预防。好比对于不安、死亡等方面的生命课题,孩子和成人之间去讨论这些议题,提早认知,也能让孩子面对内在或外在的恐惧,能够更具象的加以处理。
§结语:儿童抑郁是儿童的考验,家长的挑战、全家人的课题
一个家庭中,无论抑郁的是否为儿童,都会让周遭的人受到影响。
尽管前面谈到许多帮助儿童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抑郁必定是成人的错,或者必定是父母的错,只是儿童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恢复的工作,这时需要成人的协助。
正如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儿科急诊室医师克虏伯-费伦医生(Jacqueline M. Grupp-Phelan)在《纽约时报》的专访所言,一般家长面对孩子受抑郁之苦,会面临自我指责,以及外界责难等压力。
就像照顾长期慢性病的病人,对家人也是一种心力交瘁的消耗,某个角度来说,心灵的免疫系统下降,抑郁就会「传染」。
因此家长寻求外界的支持系统,就和孩子寻求成人的支持系统,同样有必要,亦非不名誉的丑事。
抑郁的诊治并不是去治病,把破损的衣服修补好。而是可以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思想,那是生命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完整的道路。
好比有时我们因为别人的言语受伤,有时我们因为身体的失调而失控,但这都不是世界末日,就算是,那当中也有我们的个人特质。
抑郁就像一片土壤,贫瘠时,无论其他人种下什么种子都无法开出美丽的花。这时我们需要的不是种下更多的种子,而是翻翻土、浇浇水,或者静候土地的养分恢复。这时我们再来谈,我们要种下什么,收成什么。
面对抑郁的儿童或成人,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他一起翻土浇水,焦急的想要村声突破性的转变,这到底是关心开出来的花,还是关心底下的泥土。
那片泥土是孩子的心,花只是心田的副产品。
预防也好,治疗也罢,保持耐心的积极专注与倾听,永远是帮助抑郁者走出来,面向阳光最适切的温柔。
※备注:文章中的图片来自Matthew Johnstone、Ainsley Johnstone的绘本《拥抱黑狗:如何照顾忧郁症患者,同时不忘呵护自己》(Living with a Black Dog)。那是一本挺可爱的小书,不妨可以作为亲子共读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