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做了一个关于明清小说评点的课题,通读了《金圣叹评水浒》和一些相关的资料。个人觉得明清小说评点是中国传统小说批评的主体样式,了解了这块内容,对我们分析作品和写书评,大有裨益。
大家肯定都知道金圣叹,确实,金圣叹在小说评点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除金圣叹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小说评点家。下面,我来讲一下关于明清小说评点的概况。
为什么是明清两代呢?
因为明清两代是小说发展最繁荣的时代,《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世人皆知,除此之外,还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一大批优秀的小说。
而中国文学发展到明清时代,涌现出了李卓吾、金圣叹等一大批伟大的批评家。他们以小说戏剧评点的方式,创立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中国叙事学的丰富多彩的审美感悟和理论思维的世界。
他们的评点,虽然其多分散在琐碎的只言片语中,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他们投入的丰富的智慧和执着的生命追求。
了解中国文学史的朋友知道,其实小说在之前是不受文人重视的,这一点,可以从历代典籍和文人话语中看出,如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一段话:“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此前,小说基本属于街谈巷尾之言。
明清两代,现存的批评资料告诉我们,晚明年间在文人文化圈内出现了宣扬、议论、探究小说、传奇等非传统文体的“文学自觉”。他们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些以往被所谓“陋儒”看不起的文体,将它们抬至传统诗文甚至经史一样的地位。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他们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再结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理想,以评点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小说评点学的发展。
那么,小说评点有何特点?
首先,就小说评点的形态来说,一般包括:总序、读法、回评、眉批、夹批或旁批、圈点等几部分,各部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组成了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完整的系统。
具体来讲,我归纳了几点:第一,理论思维方式黏附于直觉。
评点家重直觉,他们的真知灼见和理论思想大多随直觉而出,随手记录,因此显得松散琐碎,并没有上升成具体的理论体系。
第二,评点与删改相结合。
评点家往往有极强的表现欲,想要充当小说文本的参与者和完成者,因此对小说文本进行删改和重述。这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金圣叹,他大胆地删掉了原本《水浒传》梁山大聚义以后的部分,把洪大尉误走妖魔作为书前的楔子,对全书正文的文句进行了修改。
当然,我们现代人对于经典,一般是没有这样的胆量的,但对于我们特别喜欢的作品,可以在熟知的基础上,自己也可以尝试想象改编。
第三,总结了小说的各种技法。
关于这一点,里面涉及太多名词术语,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相关资料,这对于我们了解小说的叙事,更好地分析作品有很大好处。
金圣叹所提及的一些阅读文法。
阅读文法是指在阅读叙事作品时,如何把握和评价作品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方法,这是金圣叹叙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透过文字了解作者。
他强调除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之外,我们更应该品读文字,从文字中认识作者,把握作品叙述技巧的高下,从而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艺术享受,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他反对深究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强调作品真身。
他说:“作书不过弄笔之事也。”我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反复深究文学作品中事件的真实性,比如探究《大秦帝国》中白雪这个人物的真实性。其实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文学作品一般都是虚构的,有所指示,读者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究事实的有无上,而应该重视作品的形式和技巧。
第三,还原最真实的作者。
在阅读作品时,他强调我们应该通过作品去理解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想法,作文的方法和志向,甚至希望读者去体验再现作者当时的创作状态。
第四,讲究读书方式,详略读结合。
金圣叹也强调阅读的详略结合,“总揽其起尽”是快速阅读,迅速了解作品梗概,然后把握作品的结构,同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从作品的整体布局中找出作者的真正用意。“细寻其肤寸”要求读者对作品进行仔细研读,反复研究细节,寻找叙事中的出色之处。
以上这些是我总结的一些关于明清小说评点的一些基本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之后再详细了解一下。我相信,认真阅读经典文学,收获一定是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