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说过:“不是每一条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
人在世上行走,注定要与不同的人交往。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各异,看待问题的立场、现状处境、认知水平自是不同。
经历世事,洞悉人性,一个人越是成熟越会明白: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知理不争辩,才是成年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潜规则。
立场不同:知人不评人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说:“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常德乃足。”
一个德行深厚、富有智慧的人,明晰人性本质,了解他人性格,知道别人的优点,也能发现缺点。
便也明白,人无好坏之分,立场不同,行为处事便也不同。
唐朝时,有两个玩伴张博和苏明。
合伙在长安开了间大酒楼,生意兴隆,收益颇丰。
但是张博为人却有些小气吝啬,分账时,总是斤斤计较,给自己讨点好处。
而苏明却默不作声,妻子生气地说:“难道你还不清楚他的为人吗?”。
苏明却笑笑说:“我怎会不知情,只是他幼年丧父,生活拮据,平时自是节俭仔细些。”
后来,两人合作如常,生意越做越大,关系也越来越好。
古语云:“未经他人事,莫论他人非。”
人人都有无人知晓的苦难,都有无法言说的痛苦。
很多时候,无法身临其境,也不能感同身受。
唯有保持尊重,学会包容,不轻易评价,不枉自非议,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也是人与人相处最合适的距离。
处境不同:知事不声张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了解事情原因的人,往往不会声张揭短,知道他人不易的人,常常不会执着形式。
很多时候,处境不同,对错难分;情形不同,是非难辨。
遇事不着急下定义,不忙着去声张,是一个人成熟的素养。
从前,有一地主,每到秋收农忙时,就会找长工来干活。
张顺是这家的老长工,踏实肯干,为人忠厚。
一日,地主家的儿子发现,张顺在收麦子的时候,把掉在地上的麦穗偷偷放进衣袋,便将此时告诉了父亲,想要当场揭露他。
父亲忙劝阻说:“他家今年遭了荒,生活困难,此事不要声张。”
后来,张顺知道了此事,一直感恩于心,做事更加用心仔细了。
郑板桥曾说过:“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事事洞察是一种聪明,而假装糊涂却是一种智慧。
与人相处,处境不同,适时糊涂,知事不声张,看清不说破,凡事留一线,是成年人之间最顶级的相处之道。
认知不同:知理不争辩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有一种植物,早上生长下午消失,不知有昼夜的变换;有一种动物,夏天出生秋天死亡,不知有四季的更替。
自然万物皆是如此,总是受限于自己的见识、眼界,所以很难看到真理全貌,了解他人眼中的世界。
从前,有一名樵夫,每年秋冬季节,上山砍柴,维持生计。
春夏时节,休养生息,让树木得以生长。
一天,正值盛夏,樵夫在院子里乘凉。
一名正准备去街上乞讨的乞丐,路过此处,嘲讽道:“你比我还懒,不久就要过苦日子喽!”
樵夫只是笑笑,不曾说话。
事后,儿子说:“您为何不解释呢?”
樵夫说:“他整日忙于乞讨,又怎会理解呢?”
古人云:“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鸟雀争其声。”
海水不和井水争论清澈;雷声不与鸟鸣比较声响。
因为真相一直都在,真理显而易见。
故而明智的人,知理不争辩,他们明白:认知不同,难以解释;世界不同,多说无意。
对于这些人,不争论,不多言,不解释,才是彼此最舒服的相处状态。
《省心录》中说:“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也。”
真正活得明白圆融的人,与他人相处和气、宽厚、包容,同时能够洞察事态,做好自己,不去多言,善待他人。
立场不同,知人不评人,彼此懂得能长久;
处境不同,知事不声张,理解包容得人心;
认知不同,知理不争辩,不必强求才舒心。
余生,愿我们有知人、知事、知理的通透,也有不评价、不声张、不争辩的智慧。内心清明,言语适宜。
转发分享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弘扬中华道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