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 怎样才能生活的更好。
2、崇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
- 柳比歇夫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
3、令人惊叹的一生
- 最后几十年(他是82岁时去世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关键不是在数量上,而是他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4、发现“时间统计法”
- 1916年,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一天没有间断。
- 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
- 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
5、精确感知时间
- 早在纪元初,公元50年,科学工作者-塞纳卡,就已经在计算自己的时间。
- 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时多少分钟。
-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钟在表盘上移动。
-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6、缘起:一生的奋斗目标
- 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7、人生的容量
- 时间的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柳比歇夫随时随地利用“时间的的下脚料”:散步时捕捉昆虫,开会时演算习题、、、英语就是他利用“下脚料”时间学会的。
-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有效时间定为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第二类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动;第三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任务。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称。
- 年度总结会把一年中做的所有事情统计出来,例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清楚地显示时间的用途,了解自己在一年中能做成多少事情。
- 我的一天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晨,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生物,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 时间统计中,工作中的任何间隙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的多。
-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
8、时间之镜
- 柳比歇夫的总结公正客观的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
9、时间统计法的胜利
- 人要控制自己,越快越好。
10、光亮的背后
- 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 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11、井井有条的生活
12、一切皆有代价
- 柳比歇夫不仅记录工作的成果,连生活中的倒霉事儿都一一记下。
13、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
- 他不时将自己的年度总结寄给他的朋友们,这些总结被称为“年度咨文”。
14、比时间更宝贵
-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的很多,10个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 “消磨时间”——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
- 他避免必要的串门和喜庆活动。可是在一件事情上他却很“大方”,那就是写信。
随便拿一年来说明他通信的数量吧:
1969年。收到419封信(其中98封来自国外)。
共写283封信。发出69件印刷品。
他的通信对象有研究所、学会、院士、新闻工作者、工程师、农学家、、、他的某些书信简直写成了专题论文和学术论文。
每个月他都订一个计划,计划好给谁复信。
15、成为时间的朋友
- 大量的书信为柳比歇夫节省了时间,他经常把书信的内容直接搬进著作中,或者从中找到文章的题目。
- 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不断研究: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的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
16、超越自己的可能
- 幼小的孩子对时间的流逝感觉很迟钝,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敏锐起来,到了老年——有生之年越少,时间的脚步声就听得愈真。
- 作者似乎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时间。
- 作者坚信,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热爱。
https://www.mifengtd.cn/articles/lyubishchev-time-management-summa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