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主要说说翻译这码事。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基本这个系列我能够分享的都说完了。
事实上,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要达到精通的境界,兴趣+功夫是必须的。掌握方法的话,可以乐学,快学,跟随着大脑运作的原理来学。不过语言中微妙的部分,需要去感受,需要不断通过朗读、和母语人士交流来提升和成长。
还有一个提升对语言的感知的重要方式,就是翻译。
这里的翻译说的不是说话之前在脑子里把要说的话翻译成外语--这一点是我们要免除的--这里说的翻译是正儿八经的笔译。口译还要在笔译功夫之后。
笔译能够帮你提高对外语的理解深度和准确度。也能够快速帮你掌握句式和常见表达。
我加入埃里克森,最早就是从翻译邮件和宣传资料开始的。从当时半通不通的翻译水平,到现在能够相对自由地转换复杂的句型,我自己感觉这个方法让我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笔译的大量训练让我能够自动化地完成现场口译的即时反应,也对内容更加熟悉。而且也从中学到很多相应的专用英文表达。
在这十年的历程中,我见过各式各样的翻译,有所谓联合国翻译出身却在口译中随意砍掉老师的意思,自己意译的;也有啰里八嗦地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补充的(我自己的风格也偏啰嗦);还有直接按照字句翻译却不顾中文的流畅度的;还有佶屈聱牙各种长句子翻译腔的;还有气场强大把主讲人给盖掉的;当然我们合作最多的还是非常准确而且优质的行业内翻译。
我会发现,中文越好的人,翻译质量越高。即使英文表达没那么地道,在英翻中为主的场合,也很容易完成好的翻译。典型的例子是网红“谷大白话”君。中文差的,即使英文本身不错,翻译也会比较别扭,比如很多国外生活多年汉语生疏的人。
在外语学院学习翻译专业的翻译们,很明显口译中的中文水准要规范漂亮得多。半路出家的译员们--可能是外企出来的,也可能是留过学想做译员的,也可能是像我这样的土鳖机缘巧合之下自己长出来的--普遍中文译文水平不如专业部队。
根本原因在于阅读。对中文的掌握。专业译员有这项专门的训练。翻译家们,像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面说的那些老师们,本身自己写小说写文章都会是大师,有如此中文功底当然做得好翻译。
口头表达和日常写作都是沟通的基本功夫,理解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之处并区分场合,准确而生动表达,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技能。而所有这一切,基础都是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这两个能力都是出不来的。阅读底子打到十分,能写出一分差不多。顺便说一下,阅读的内容绝对不是网络修仙、言情等内容,这些阅读只是耗费时间,没有实质帮助。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高质量的阅读提供了大量的思维材料,让人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感受用语言来形容,理解生命中各种各样细致而微妙的差别。我们或许无法经历其他人的经历,但可以从书中,感同身受同样的体验。体验化为语言,从作者那里,到读者这里,又化为体验,这种描述体验的语言方式也被读者所学习和吸收,成为自己思维和表达的一部分,多棒的过程啊!
而笔译,让人有时间去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转换。将两种语言的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首先了解外语的准确含义,体验是什么,再琢磨准确的汉语怎么表达,在不同的语境里,对不同的人怎么表达更合适。书面表达能够训练语言的精确度和简洁度。这是一个多层次的学习系统,非常高浓度。
心里有感觉,理解一门语言的意思,未见得能转换成另一门语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企人士常常会说散装英语的原因。很多外企人士转型翻译以后仍然经常用散装英语来翻译,习惯简直太难改。
散装英语不是因为英语好,恰恰说明两种语言都不够好才会造成必须要用另一门语言来说明,说明思维中没有可替代的选项。如果语境中大家都一样就无所谓,这样说非常方便。但如果是口译,或者大城市里的Mary Tony和Nancy,回到了中小城市的老家,再这么散装英语,可就......
笔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助我们掌握句式。中文和英文句式不同,有一些关键的转换方式,典型的句式,通过笔译的训练,哪怕不多的训练,也能够熟练掌握运用。
所以,文从字顺的翻译是需要阅读功底,然后从日常的表达和日常书写来训练的。我在选择口译的时候,通常会问一句:你自己写不写东西?你有没有博客或者其他笔译类的作品?就是要考量语言的准确度和简洁度。信达雅的要求,口译中最基本的信和达要做到。大量的笔译训练,是最好的准备方式之一。听力训练是另外一条腿。这两条腿能够做到,我认为基本的口译是没问题的了。
对于想更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同学们来说,笔译的训练当然也是必不可少。我想前面已经说的很多了。想掌握口语,就去做字幕组,向谷大白话君学习就好了。
这一系列就先完结吧。我的阅读最近跟不上,所以写的很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