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六点签到
心理能量有限,心理活动会消耗能量,这一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观点也获得了一些现代研究的支持。
不过,现代研究者已不大使用“心理能量”这个词而更多使用“资源”(resource)这一说法,如注意资源、认知资源以及自控资源。
以“自控资源”(self-control resource)为例,几乎所有有意识的、带有目的性的、涉及自我控制的人类行为,如做出选择和决定、承担责任、发起或抑制一个行为、制订行动计划和执行这些计划,
都将像“做功”一样消耗资源,而且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在做这件事情时有所损耗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紧接着再做另一个任务,效率就会下降。
比如,在看一个极其好笑的喜剧片时努力忍住不笑,或者在一块巧克力和一根胡萝卜之间强迫自己选择后者,之后再去完成一个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如解字谜,就会发现将表现得更差或更难坚持下来,
仿佛能量一共就这么多,前面用得差不多了后面就不够用了(这与弗洛伊德主张的心理能量守恒类似)。
现代研究者将这一现象称作“自我损耗效应”(ego-depletion effect; Baumeister et al., 1998)。
基于此效应,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深夜是“剁手”的高峰时段,而那些促销活动也总是选在零点开始了:已经累了一整天,“感觉身体被掏空”,人们就更没有能量去抵御商家花样百出的轰炸,也更可能做出冲动性消费(Baumeister et al., 2008)。
同理,克制自己吃了一整天健康餐的人也容易在晚上缴械投降,屈服于放纵一下的诱惑。
人们常说“控制不了自己身体的人怎么能控制自己的人生”,这句话过于绝对了。
因为以自我损耗效应的逻辑来看,特别能控制自己身体的人反而可能在人生的其他方面控制不住,因为在前者上已经消耗了太多。
研究的确发现,长期节食者比不节食者更容易自我损耗(Wang et al., 2016),因为他们在控制食物摄入量上动用了太多的意志力,于是在面对其他诱惑时反而更容易失去自制。
研究甚至还发现,人们在晚上做出不道德行为(比如欺骗)的可能性要比早上更高(昼伏夜出的人除外),
因为一整天的活动可能耗尽人们抑制自己做出对自己有利但有违道德的行为的能力(Kouchaki & Smith, 2014),这似乎也从侧面说明“做个好人”或者“不为恶”是一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事情。
这一领域研究的另一个有趣发现是,心理资源和生理资源是相通与共用的(这一点也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一致)。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些导致资源损耗的心理活动做完后,人们在体力活动上的表现同样也会更差,反过来,经过身体上的休息(如好好睡一觉、美美吃一顿,甚至注射葡萄糖),心理的资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与补充。
照这么来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完全没毛病。
此外,既然自我控制将消耗能量,那么那些特别善于控制的人是些能量超级充沛的人吗?未必。
人们经常崇拜那些具有坚强意志和超凡自控力的人,他们往往能在常人难以抵御的诱惑下全身而退(如“坐怀不乱”“视金钱如粪土”),又或者在常人难以忍受的重压下力挽狂澜(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但是,大量研究发现,那些被公认拥有高自控力的人其实并不比一般人更擅长抵制诱惑或处理压力,他们擅长的只是避免诱惑或躲闪压力,
也就是说,他们更少将自己置于需要动用自我控制资源的麻烦情境里。
例如,知道自己一到晚上就会忍不住大吃大喝就不在家里储备零食,知道自己经不起考验就少在“河边走”或不“立于危墙之下”,明知山有虎那就不要去“明知山”……
总之,尽量不和诱惑狭路相逢,自然也就更少体验到损耗,进而留下更充沛的资源来做计划和执行计划。
于是,这些人并不是“杀敌”有多厉害,而是很聪明地不给自己制造“敌人”,或者根本就不给“敌人”机会,这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