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学习《大学》的心得。
这里说的《大学》不是我们高考考的大学,指的是儒学经典、四书之首《大学》。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的学者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大学》仅有2152字,经215字。但被列四书之首,是“初学入德之门也"。
朱子将《大学》分为经与传两个部,经传说是孔子言,曾子记录;传是曾子言,曾子学生记录。
《大学》开篇就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囯、平天下八个条目。
在《大学》中,三大纲领核心是明明德;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1)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一条是开宗明义。如同我们读书,要读经典、读好书;交友要交高人、比自己强的人。黑石创始人、亿万富翁苏世民前几天在推广自己的自传,书中他有一个观点,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借鉴过来,读好书与读一般的书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但产生的效果不同。
明白大道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大道理留给自己,把小道理留给别人。经的事越多,我们才体会到修身、自律、利他、行善等大道理多么重要!
(2)亲民又称新民。改变自己、改变百姓。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硬件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有些已经赶上并超越。上海的高楼大厦不比美国纽约差,但是所有从国外回来的人,谈论我们差距时,说的最多的是软件差距,是人文环境、人的文明礼貌、人的素质的差距。实质是中囯用4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经济崛起之路,富起来了,但教育和国民素质还没有跟上。
这也是我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儒学讲堂的意义所在。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礼好义的民族,我们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培训、唤醒。要亲民、新民,让每个人每天都成长、进步,今天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当然包括我们自己。
我们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只要今天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就能慢慢到达理想的彼岸。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磨难,强者迎难而上,弱者选择放弃。
有人说,如果没有苦难发生,人的能力将永远无法得到提升。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甚至把困难当成了机遇。
这几天炒的最多的牛人是小米、金山公司老总雷军,缘由是他投资的金山云在美国上市了,他的个人财富又增了不少。
当人们在议论雷军时,谈的最多是他的勤奋,每天来的最早、走的最晚,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我知道雷军已有20年,当时我做计算机生意,卖四通打字机,每月都要去北京中关村进一次货。当时的金山软件小有名气,老板是求伯君,总经理是雷军。计算机报上最难忘的照片是雷军,好象他在金山干二把手超过十六年。
后来,雷军于41岁创立了小米,金山老板求伯君宣布退休,把金山也交给雷军经营,从此雷军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雷军从小就很优秀,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两年多就提前完成了课程,毕业后进入了金山软件公司。雷军先生大我一岁,进入It行业比我早一年,想想真的很惭愧,自己在It界没有坚持住。
雷军持续学习、不断迎难而上的精神让人钦佩。我想他的坚韧与抗压能力一定超出常人。
有人说:“自古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困难挫折是人生的家常便饭,只要心智足够坚强,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雷军先生的心智与坚韧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当我们羡慕雷军等牛人成功之时,无论何时都需要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很努力,做到今天比昨天优秀一点点,才能做到看起来很容易。
(3)止于至善。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看到弱者,心生恻隐之心,这就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老子讲,上善若水。老人说,与人为善。从组织行为学上说,有善念,做善行,得善果。
什么是善?《说文》,善者,吉也。人有十善,心存善念,助人为乐,舍财,危难助人等等。为什么善?一是行善得善,二是行善心安。怎么行善?十大善行。科学解读,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4)格物
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é wù ,意思是探究万物的规律,格“规律”之意。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是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格,穷也。统观前贤对于“格物”的诠释,训“格”为“来”、“捍”、“御”、“穷”、“正”等等,一定程度上皆属于猜测,缺乏古文字学方面的刨根问底的考据,尚未达诂。唯有被王夫之所推崇的方以智的“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的质测学方法,近于《大学》“格物”本义。熊十力的“分门别类穷其理”的训释也比较接近经文原义。但是王夫之和熊十力都没有进一步阐明何以“格物”当作此训。看来,要逼近《大学》“格物”之义的本原,还“格物”本来之面目,可以转换研究视角,寻找新的证据。在这方面,小学“右文说”为真正了解“格”字本义,进而把握《大学》“格物”的原貌提供了可能。
是非浅见:《尚书》在前,大学在后。格物关键在格之意,由《尧典》知格者意思为到、充满也后来引申出纵观全貌,宏观总览,细节具知谓穷究之意。在先秦时代,《书》经都通,故无疑问也。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
格物的方法主要是读书与实践。
先说儒家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教育纲领是:显明先天固有的美德,革除不好的习性,达到完美的境界。显明先天固有的美德就是完美的境界,就是革除不好的习性。“明明德”是目标,“亲民”是手段,“止于至善”是终点。
然后《大学》又提出了个人达到“明明德”的具体方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事万物都有本末轻重,也都有先后顺序,儒家认为先要确立目标,而知道这点,也就差不多掌握了《大学》的要领,明白了《大学》的道理。在这样一套实行的方案中,“知止”就是本,唯有先知道要到达的境界,
然后《大学》又提出了“欲明明德于天下”的具体方针:物格
然后《大学》又提出了“欲明明德于天下”的具体方针: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但是《大学》是先用逆推的方式来求得这一个方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因为采用这样逆推的方式,更能够说服人,这也反应了一个“知止”为本的思想。
《大学》认为一切不以修身为本的“明明德于天下”都是本末倒置: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根本混乱而末节却得到了治理,这样是成不了事的,达不成目的的。修身,是为了“明明德”,“明明德”必须要修身。这个本末倒置的道理,放在无论哪个时代都是通用的。
很多人都将《大学》视作为政治哲学,因为这个通俗的“政治哲学”比较狭隘,所以我不认同。而广义的政治,是包含所有关系,不仅仅是狭义的“政治”,还有小到家庭、夫妻、朋友等关系都是政治。虽然很多时候,无论什么时候儒家的思想总是被认为“迂腐”;而道家和佛学的思想被认为“佛系”,但这里面的思想确实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修身是为人之本、不可本末倒置、事有先后,这三个道理至少是所有人都认同的。
《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子学派的纯儒家作品。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曾参是咱们济宁嘉祥人,也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董仲舒对《大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将儒家经学由民间思想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位,开启了儒学成为官学、显学和国学的始点。
郑玄将西汉后期流传的各种《礼记》抄本,相互校对,并作注解,使得《礼记》大行于世,并流传至今。他的著作《三礼注》中《礼记·大学》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大学》研究著述。
孔颖达解读《大学》,重点强调“诚意”的关键性作用。他将《大学》文本分为两大段,为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做好了铺垫。
韩愈把“仁义”定为“道”的根本,并以《大学》为依据,提出了“正心一诚意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儒家道德的修炼路径。他在《原道》中引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来证明和张扬儒家道统,并把《大学》、《孟子》、《易经》视做同等重要的“经书”,提高了《大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
⑴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元明清时期
⑴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
⑵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规定乡试、会试头场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做题目,故大多读书人往往倾注一生,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使《大学》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⑶清代鼓吹复兴汉学,《大学》地位依然重要。
现当代
⑴台湾将《大学》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纲。
⑵《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⑶《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博士生必修课。
⑷《大学》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国学经典地位依然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