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合上了手中的书,喝了一口水,翻开笔记本,记录下书名。目光向上,浏览读过书的书目,只记得书名和大概内容,已经不记得如何应用了。
翻开笔记本第二页,密密麻麻记载着学过的网络课,听过的音频课,看过的视频课,偶尔才能想起零星的操作方法,整个课程的脉络却丝毫想不起来了。
……
01 惊喜——发现了很多领域都能用的知识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20年里经常出现。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过去在书中看到的,基本记不得。虽然保持每个月8本书的阅读量,也学习了一些读书的技巧和方法,读书的效率依然很低。
今年,在学习了了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和整理术的相关课程以后,我突然发现,这几门知识都涉及到一个概念——断舍离。
断舍离的概念,原本是山下英子老师在其整理术中提到的概念,指的是对不必要的物品、欲望进行舍弃,从而获得心灵上、空间上的舒适。
这一观点,在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等领域也有所体现。
比如,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读书,在知识管理中,读书要学会用“巧劲”,对于已经熟悉的知识,我们可以略过不看,然后去熟悉了解自己不懂、不清楚、模糊的知识;时间管理也涉及到如何分配时间读书的问题,那就需要舍弃不必要的时间开销,将时间用在需要的地方。
这个发现让我十分惊喜,也是给自己一直以来坚持读书学习最好的鼓励,随后我又发现了“二八法则”也能用在诸如读书、管理等领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正在此时,我又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了解了“临界知识”的概念,让我如获至宝。
02这样读书才有效
在以往的读书经验里,我只是一味地追求数量和速度,好像“质不够量来补”,完全陷入到低水平勤奋当中,书看了不少,能力却没有什么增长,特别沮丧。
看完了《好好学习》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哪里有孤立的知识,知识是系统的,人脑也更接受与旧经验有关系的知识、信息。
这也解释了我在专题阅读中的收获要比无序读书要多的原因,关于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和整理术,我分别进行过专题阅读,还系统学习了相关课程,这也是促使我发现“断舍离”和“二八法则”的原因。
所以,根据我自己的读书习惯,我总结了目前适合的读书方法。
首先,阅读整本书的前言、后记、目录,大致了解书中介绍的知识。
其次,对书中感兴趣的部分略读,主要读加黑、不同字体、图表、图片部分,标记出感兴趣、不懂、不明确的地方。
再次,重点阅读感兴趣的地方,用ria便签法,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重点思考,放慢读书速度。将新知与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背后有没有关联。每个便签根据需求进行细化,看看需要思考的有哪些内容。这部分的问题预定3个月更新一次,看到好的进行补充和更换。
最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毕竟我现在只是初步了解临界知识的概念,如何应用还需要时间检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些步骤,帮助我进行定位和思考:这本书中的“术”和“道”分别是什么→作者写出这本书基于/使用了哪些理论→这些理论的源头是什么,是否有相关联的领域可以解释/应用→建立模板模型→定期回顾更新
如此一来,这样的读书法能最大化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更容易形成符合我思考习惯的知识体系。
03从读书到构建知识体系
以往,我只知道自己掌握了某个具体技能,这些技能如何归类,都能体现我哪些方面的能力,这是一个困扰我很长时间的问题。就像一棵只能见到枝条,看不到树干的树。
了解临界知识的概念后,我知道我知识体系内的“树干”在哪里了,诸如二八法则、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等等核心知识,就是“树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些核心知识经过排列组合又可以构建出思维体系,从而和我所掌握的技能结合,形成真正的知识树。
核心知识就像武术中的基本功,必须反复锤炼。因此,遇到概念的时候一定要多思考,务求吃透,如果实在不理解,不如百度一下,看看能应用在什么样的场景中,从内到外弄明白。
在了解核心知识以后,就该开始组合使用了。事实上,一件事需要用到很多知识组合起来才能完成,比如游泳,就需要学会漂浮、呼吸、划水等等,学会的游泳技巧还可以用于竞技、救人等场景。
吃透了核心知识并组合使用以后,就应该用认知框架将他们联系和整合起来。这一步是书中提到了,也是我要奋斗的目标。比如,商业分析中,可以将复利、边际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好的读书方法无疑是走上快车道的一条捷径。这是我在学习中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个人进步的路上越走越好。
#6864-孙乌兰-莫吟雪#橙子学院码字岛第13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