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苹果在今年召开了公司历史上第1次没有硬件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但仍然改变不了苹果本质上是一家硬件公司的事实。
苹果总是致力于为他们的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苹果的产品未必总是拥有最前沿的科技与最抓人眼球的技术,但苹果的产品往往是硬件与软件结合的最好的那一家,最终带给用户的体验堪称享受。
苹果有两个令无数厂商羡慕的优势:用户的高忠诚度和自家生态体系内强大的号召力。这两点的出发点,都是源自于苹果对于用户体验近乎变态的追求。
Airpower为此而生,也为此而死。
> 「经过努力之后我们得出结论,AirPower 没法达到我们的高标准,所以计划只好取消。我们向那些期待产品推出的消费者们致歉。但我们依然相信未来属于无线技术,并且会致力于推动无线体验的发展。」
从苹果官方给媒体发布的公告中,我们大致上还是能明白,Airpower为何在时隔两年后最终宣布流产:嗯,就是技术门槛太高了,苹果达不到。
Airpower的诞生源自于苹果想要解决的无线充电两大痛点:充电板对于充电设备的放置姿态问题以及多个无线充电设备,共用一个无线充电板的电压调配问题。
第1个问题,用过无线充电设备的应该都有所感触:现阶段的无线充电器对于无线充电手机的充电放置姿态要求很高,稍有一个放置不好,放置姿态稍有偏差,就可能让手机一晚上一点电都没有充。笔者每次在把手机放上无线充电器时,都要先停一两秒,确认是否正在充电,使用体验实在是称不上优雅。
对于这个问题,苹果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同等面积的无线充电器下来,塞进于其他无线充电器10倍量的线圈,这样无论以怎样的姿态放置设备,都可以达到完美的充电状态。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化的解决方案,随之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发热量过高,在技术上根本无法解决。
至于对于多个充电设备的电压调配问题。则是更令人头疼的一座技术高峰:追求快充的手机和低电流的耳机与智能手表设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想要让充电板智能的识别出设备的类型并匹配相应充电的方案,其所要实现所要求的计算量无异于将一个精简版的iOS系统运行在Airpower上。
苹果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力量去推动这两个技术难关的攻克工作,这倒是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毕竟这是非常具有工程师精神的工作。真正令人费解之处在于。苹果会因为这两个技术难关,而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
苹果为这款设备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宣发费用及资源,甚至时至今日在Airpods二代的包装盒上还能看到指导用户如何使用Airpower给Airpods充电的的图示说明。
这事要是搁在国内大部分科技公司身上,降低实现标准,进而做出一款可供上市的产品,恐怕都是其不二选择。
但不得不说苹果就是苹果,它真的放弃了。
因为没有这两项特性的Airpower,就是一个普通的无线充电板而已。
我们能从这件事中看到什么呢?
我看到了苹果的工程师精神尚存。
在很多时候坚持是一种偏执。但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更为偏执的偏执。
苹果未必还是那个能为用户带来最新潮的体验的苹果,但至少,苹果还是那个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苹果。
一杯敬用户体验,另一杯还是敬用户体验。这就是苹果的产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