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我个人的经历。1999年我在成都读大学,本科专业是金融,研究生本来考金融,结果分数不理想,最终调配到了人力资源专业。2006年研究生毕业,阴差阳错地参加华为校招,然后进入了华为大学工作。起初以为这是一所民办大学,后来才知道这是企业大学。又过了些年企业大学如雨后春笋,这是后话了。
我毕业时没有任何理想要从事培训,只是因为第一份工作是培训,待遇还不错,能够养活自己,为了生活,我也就只好从了。我在华为大学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培训组织,说白了做班主任,培训前协调老师,培训时组织同学上课,结束后写总结纪要,这样做了半年的幕后工作,每天看着老师们在台上口若悬河,台下的同学仰望着老师,师生间讨论各种业务问题,我突然有点羡慕,培训师才是我要做的工作。半年后回到部门,我负责华为大学通用技能类课程的内训师培养,顺道我也将自己培养成了培训师。2006年底我第一次上台讲课,只有短短几个小时,足足让我过了一把老师瘾,课后拿到培训总结,我的培训满意度达到了98%,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为培训而生。从那以后,我一发不可收拾,每周都讲课,任何部门邀请我讲课,从未拒绝,2008年、2009年连续成为华为公司讲课最多的老师。过了2008年之后,我对讲课的兴趣开始下降,想着自己每周都要重复同样的内容,就打不起精神,学员也许对我的内容感兴趣,可是我对这些内容已经嚼了无数次,对我而言,没有任何输入了。
怎么办呢?我对讲课失去了兴趣。还好,我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人。我发现之前的讲课,课上很少和学员互动,而且内心还抵触和学员互动,万一学员的提问让自己难堪怎么办?每堂课都希望学员不要有问题,结果课堂成了我的单口相声,虽然幽默,可是我不了解学员到底在想什么。痛定思痛,我决定课堂上减少自己讲授的内容,让学员提问,让学员彼此间分享,我小心翼翼地开始尝试,结果发现,我的课堂更加活跃了,偶尔我无法回答学员的问题,可是有别的学员会帮我回答,学员间的互动多了,学员的满意度更高了。
我像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我的课堂应该如此。其实早就有教育学家提出过,人际间的互动有利于学习。我在课堂上尽量做一个引导者,很多的知识点由同学们讨论完成。我会抛出问题,有些问题我也没有答案,我会尽量让同学们自己来达成共识,而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我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又有了新的输入、新的理解。古人讲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今年年初,我和当年华为大学的同事在北京成立了咨询培训公司,我们希望将自己的培训经验传授给内训师们。我的讲课生涯也有十年,如果让我再次总结为什么要做培训师,我想我的总结是这样的:
让自己有更多秀自己的机会,让更多人认识自己,而不仅仅是窝在办公位里;
把自己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和别人分享,佛家讲是一种布施,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培训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催化剂,通过引导,知识在课堂内流动,我们也可以从中受益;
培训师是一份自由的工作,可以天南海北出差,认识各类人,而且没准还能通过它实现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