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的一个突发奇想,开通了个人账号“Teresa的房间”,签名为“写一切能写的东西,纯粹出于刻奇”。
Teresa是我给自己选的名字,它碰巧是个英文名。
取了这个名字两年后才知道,它的正主是特蕾莎修女。
而本人呢,白白占借了一个圣洁的名字,行的全是荒唐事,写的皆是无用言。
“房间”这个意象,来源于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句名言“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我是个幸运的女孩,虽然过了十几年集体生活,但从小到大,只要回到家里,就能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在房间里可以随心所欲。在外工作的时候,也会尽量避开与他人合租一个房间的情景。
真实的空间没有什么遗憾,也就很想给自己的文字和思绪找一个房间。
账号开通的最初,就是想给从前写过的文字找一个放置的地方。那些文字曾在四分八落的小本子、废纸张上躺了好多年,搬家的时候又翻到了——扔掉,觉得可惜,对不起文字们;不扔,又觉得占用空间;何况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小本子、废纸张或许就会以任何一种魔幻的方式丢失。
思来想去,还是把它们放到网络空间上才最稳妥。对于文字本身来说,网络是个很安全的空间,当文字被分享的时候,才不会遗失。
在网络上,写作者和TA的文字保持着某种自由的界限——文字一旦公之于众,就再与写作者无关。文字是最直截了当的宣泄方式,当一段文字被写成,其中的故事和感情,对于写作者来讲也就事过境迁。
文字是最有效的保留记忆的方式:人生走得越长,各种精彩或暗淡的记忆越来越多,久远的记忆难免不断被腾空,让大脑留出空间给新的记忆。
而拾读一段从前的文字,能重新调动起这段记忆。写作者与TA的回忆,通过文字保持着一种可远可近的联结。
另外我也承认,本人缺点零花钱,所以抱着一丝蹭打赏的侥幸心。
回顾这几年的文字,大多随笔而写,零零散散,不成章法,主题混杂;什么有灵感就写什么,也不避讳任何话题、任何风格,更不在乎三观正不正。
很多时候,把简短琐碎的文字勉强拼凑成一篇随笔;就算一篇主题完整的文章,也往往爱在行文时东拉西扯,算得上是“写一切能写的东西”。
高中以来的心情随笔、大学时光、美国之旅、北京一行、旅行散文、生活段子、经历的一些事件、关于一些问题的思考、观影记、读书笔记、书摘、简短的英文发表、翻译练笔,还有小伙伴们自己都不稀罕保存的文章,都在这里了。
“刻奇”这个字眼,出自于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刻奇”是原书里一个捷克词汇“kitsch”的音译。在最初的版本里,它被翻译成“媚俗”。
“媚”、“俗”、“媚”+“俗”的组合,这些汉文字眼本身所具备的含义过于明显和浓重,更侧重于“从众、讨好大众、集体主义高潮”的意味。这样一来,对“kitsch”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阐释得不够充份,甚至略有些偏差。
我所理解的“刻奇”,更像是“自我陶醉、讨好自己、对于自身感情的表现欲和刻意放大、自嗨的幻觉、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和对意义的绝对追求”。
书中有一句话曾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刻奇是对粪便的绝对否定。”
想到后来便失笑——认真思考这句话,这个举动本身就掉入了“刻奇”的陷阱。这句话、对这句话的思索,其实都是无意义。
我认为没有人能逃得掉刻奇,可以说是它构建起精神生活的根基。正如托马斯·寇克所评价的,“刻奇是来支撑我们的基本情感和信念”。
米兰昆德拉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
读不懂,觉得他的故事就是一出闹剧;读懂了,觉得整个人生就是一场闹剧。
是昆老教我笑和遗忘,教我庆祝无意义,用幽默化解政治正确。独立思考是自由的开始。
只是我还未学及十分之一。
有一次和蓉儿聊天,提到我们共同的一位女友,她去年冬天结了婚,也住得更远了,三个人的时间很难凑齐。难得三人相聚,谈话的内容也再不似从前那样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我二人不禁叹道,随着岁月见长,真是各人过起各人的生活了。
我玩笑道,“你们这些人啊,将来难免要去结婚生子;我的其他一些朋友,有的远赴异国,有的在其他城市打算安家。我呢,行踪不定,不思前程,待你们将来各自求了安稳,我只怕是‘知交半零落’了。”
她说,“你呀,适合当个写作者。干嘛不自己尝试写点东西呢!”
为着这句鼓励,更是为了那句“知交半零落”,决定把这几年的文字重新整理一番,并打算一直写下去,直到江郎才尽。
几年前,我遇到一位长者。他是一位旅居者,年轻时漂在海上,走遍大半个地球,一生与音乐、文字相伴,长年独身,居无定所,并不介意孤独与漂泊。我很羡慕他的生活状态。
未来不打算成家,也不想要稳定的关系——刻意寻来的东西承担起来太过负重,何况是长久的承担。
心中深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今朝夕相伴的亲朋总有一天会因各式各样的原因离开。虽说日后定会交往到新人,可到那时也是“人不如故”了。
所以更希望今后的日子除了有书籍为伴,也能记录下自己的文字,记叙下那些心情,那些往事。每个人都有纪录生活轨迹的方式,其中,文字最为直截了当;唯有文字,能最详尽地回放某一时刻的经历和心境。文字让一切故事顺理成章地承接下来,给了写作者日后再次审视回味的余地。
如若老来认知功能尚完善,重拾这些文字,就像给自己讲叙回忆,讲述一段故事。
无论何时何地,有文字相伴的时光不会孤单。
喜欢拉丁舞、古典舞——舞蹈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以后还要多加练习;喜欢民谣、爵士乐,正在自学尤克里里,以慰自娱,虽然练习得还不是很频繁;喜欢听钢琴曲和大提琴曲,想重拾绘画;喜欢阅读、码字——有意思又最不费功夫的爱好;未来如有机会,想学习西班牙语。
我不太认为自己是个“文艺青年”,虽然很多人都这么说,可我觉得充其量是“像一个文艺青年”。
因为在我看来,“文艺青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彻彻底底的任性,是对世间诸事抱着“游于艺”的态度,是对他人眼光真真正正的不理睬,是对结果的毫不在乎,是一股天生的“痞子气”。
这样的境界极难修炼,多是天分使然,我无疑道行尚浅。
顶多算是个人主义者。高冷婊,不知道要怎样摆脱这种高冷,其实也深觉没必要去摆脱它。
心中藏着一个Captain Jack Sparrow的梦想,或许有一天会跑到海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