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初学者追求的都是快和漂亮,基础还不会,就想像大师一样游刃有余,想用看起来很炫目的东西吸引眼球,更主要的是满足自己。然而我看到的其实只是露出地面的大树却没有看到根植于大地的深厚的基础。就像我们回顾自己的曾经,曾经笃信的许多今天看来都会略显幼稚,无关对错只是我们在成长。
曾经追求读书的速度,追求那些热门的书,总觉得这是跟别人的谈资。熟不知:读书应该是对于自己千锤百炼的过程,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部分而不应该去盲从大众的书籍。很多东西不需要刻意的露出来,记得网上的一句话说的就是:“你越是想表现什么,就说明你越缺什么”,让我想到了那句外强中干,联想到遇见过的此类人,只是想呵呵一笑。
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还是让自己对于读书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得到了一些提升。
在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中,是系统的略读,有助于促进一本书的建构,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称为粗浅的阅读,这一步是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当带着框架和自己的想法去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有更清晰的思路。
阅读是主动的一种思考,是用读者过去的经验与作者精神上的一次交流,而思考更强项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一个人说他知道他在想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对于已经习惯做笔记的人,书的空白页通常非常重要,当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个人对这本书的索引后,在翻回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而所谓的阅读的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
当你读一本书发现毫无头绪的时候,就总以为是自己的问题。试着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的四个规则是:1)依照书的种类和主题分类。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3)按照书的顺序和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管是什么样的书,身为读者的义务是一样的。如果这本书有一些论述,你应该知道是些什么论述,而能用简洁的话说出来。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一再强调,道德意味着过与不及之间的状态。
对于一些经典书籍的诠释和导读手册,如果你已经看过全书,知道这些导读如果有错,是错在哪里,那么这样的导读就不会对你造成伤害。但如果你完全依赖这样的书而根本没有度过原书,你的麻烦就大了。因为你所理解的并不完全是原作者想要表达的而是导读手册的作者所理解的。
而对于一些小说,如果能尽量的活在他的世界里,而不是你的世界,这样她所做的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对于朗读戏剧可以帮助你了解剧本,而读诗却是对于诗篇的基本要求。
红唇朱颜敌不过时间舞弄的弯刀,爱却不因短暂的钟点与周期而变貌,直到末日尽头仍然长存。
而阅读历史的两个要点是:第一,对你感兴趣的时间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第二,阅读历史时,不知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哈姆雷特引用蒙田的话:“没有所谓的好与坏,端看你怎么去想它。”而苏格拉底在《自辨论》里讲过,没有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活下去的生活。
如果你所阅读的书都是在你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才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第一,当你成功的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而当你重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你记忆的少了许多。其原因是这个阶段中你的心智成长了许多,你的头脑充实了,理解力也增进了,书籍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如果这本书属于更高层次的书,则在你重读时你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