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英国数学家威廉·福斯特·洛伊德发表了《关于控制人口的两课讲义》一书,谈到他观察和想象的一种情形:在公用的牧场里,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扩大饲养牛的数量。当牛的数量超过草场的承载能力之后,草场退化,牛都饿死了,牧人也失去了收入来源。每个人扩大牛群数量的收益归他们自己所有,但牛群对草场造成的破坏却由所有人承担。
1968年,美国生态学家内特·哈定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论文,将洛伊德观察的现象定义为“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情况在现实中经常能够见到,教育系统当中自然也无法避免。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省的教育厅长招集各地的教育局长开会,厅长说,你们看,清华北大在咱们全省的招生名额是固定的,就那么多,你们把孩子再怎么逼孩子,每年我省能够读清华北大学生的人数也不会变化,那为什么不能给学生们减少一些学习压力呢?你们可以搞搞素质教育、科技探索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啊。厅长讲的当然没有错,整个全省的盘子是不变的。可每个教育局长心里就不是这样想啦!他们想,我管辖的这个城市,如果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多几个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那不就是我的政绩嘛,才能表现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啊!每个教育局长都这样想,每个教育局长都理性地作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比以前更加沉重了。厅长的讲话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提醒了局长们。是啊,全省的清华北大的名额就那么点,资源是有限的啊!我不抓紧争夺,更待何时呢?有限的资源被其他城市抢走,就没我什么事儿了。这种每位教育局长都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理性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学生负担越来越沉重。这就是教育的公地悲剧!
视线缩小到一个班级,公地悲剧的情况同样存在。虽然,政府出台过减轻学生负担的文件。不少学校也要求老师不能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可是,每门课的任课教师都从自己课程的利益出发,从自己课程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出发,为学生布置作业。每门课程都试图最大化利用学生的时间,获得最优化的成绩收益。学生的总时间是固定的,每门课程都试图最大化的占有学生的时间。学生的时间资源被过度过度开采,造成了学生时间利用上的公地悲剧。解决公地悲剧的问题有两个维度的方法,一个是将公地私有化,第二个是引入政府的有效的管控。在公有制学校的前提下,第一个私有化的解决方案不能使用,而第二种方法,似乎也看不到能够有效实施的可能性。教育系统中面对学生的时间和心理压力这块“公地”,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要求教育局长不得增加学生压力,要求任课教师不得过多占据学生时间,似乎前景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