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底,最新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续展结果颁布,注销9家机构支付牌照被注销,2家机构业务范围被勒令缩减,市场上的支付牌照再次被压缩,仅剩246张。
除此之外,寡头效应进一步体现。据悉,2017年Q1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万亿,微/支双巨头一共占据市场份额约为93%。也就是说,其余的将近240多家支付机构被压缩在7%的市场竞争中挣扎求生,要在红海中杀出重围绝非易事。
支付服务名义上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刚性需求,但本身技术壁垒不高,市场早已进入饱和竞争态势中。红利期已过、利润趋薄、金融风险暴露、监管严厉,无论是主动探索还是被市场倒逼,最近几年支付机构陆续启动转型步伐。
1.聚合支付
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场景的争夺夺始于4年前,微信和支付宝凭借一个微不足道的二维码,采用“补贴”战术对人们的消费习惯进行培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大量线下场景。此后,银联、百度、京东先后加入竞争行列,二维码技术直接颠覆了传统刷卡收单的格局。而此时,随着消费场景的进一步碎片化,传统线下、PC互联、移动互联,三重空间的支付场景并存、互相叠加,消费者同时分布于各个流量入口,商家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全场景的服务,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结构和供应链条在供给上已经不足以应付这种突如其来的剧烈变化,聚合支付产业链应运而生。
2.被并购
对于处在第二梯队的支付机构,被拥有场景优势的大型企业并购是一种转型出路。3年前,快钱掌舵人关国光看中万达集团强大的线下消费场景和出色的业绩数据,以场景作为切入口快钱卖身投靠。与之相同的方式,快捷通、钱袋宝等第支付机构,也是先后被海尔、美团等本身拥有场景优势的企业所并购。
3.“断臂”转型
而没有走被并购路线的第二梯队中型支付机构,类如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等,则是在2014年初因预授权事件遭受打击,走上了“断臂”转型之路,依靠自身积累的销售网络和支付数据,大力发展账户托管和理财服务业务,历经3年的转型之苦,找到了全新的业务增长点。
4.开放平台
相对而言,处在第三梯队的小型支付机构,合作特约商户数量少、数据积累缺乏,成为其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转型之路上更多的是迷茫。i聚合表示:“小型支付机构在争夺优质商户层面,和大中型支付机构相比不具备任何优势,因此不少机构开始尝试把着力点向商户之外的其他产业链环节转移,例如为第三方的软件增值服务提供开放平台。智能POS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在这个生态上进行布局,开发与大多数主流硬件相兼容的开放平台,类似于APPStore,通过打造开发式平台来建构新的生态。”
5.借东风
2017,银联二维码产品系列正式问世,银联开始联手各家银行对其展开大力推广。i聚合表示:“银联现在提供的各种政策都比较有吸引力,其中还包括营销补贴,对商户和用户的利好极大。对于中小型支付机构而言,此时成为银联二维码的合作伙伴也是个不错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