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论《维特》与“维特热”)

        约翰•沃尔冈夫•歌德(1749-1832),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当今世人公认他为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恩格斯称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拍“是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是“最伟大的德国人”。在1832年,《浮士德》第二部问世前,也就是说当他还在世的时候,歌德之为歌德,歌德之享誉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24岁时写成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少年维特之烦恼》。

        迄于18世纪70年代,德国文学与英、法、意、美、西等国相比尚处于落后地位,有人甚至视德国为“没有文学的野蛮国度”。是歌德,具体的讲是《维特》,一举改变了这种可悲状态,使一股强劲的“维特热”席卷了整个欧洲;从此,歌德变作为“维特的作者”而受到世人的景仰,德国文学也提高到了与英法等国并驾齐驱的地位。

一  《维特》与歌德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任何文艺家的创作,都与他所接触的那部分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体讲,一位作家写什么书、怎样写,往往取决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

歌德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城,其祖父尽管学识渊博,广有家财,他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仍受着城里占支配地位的贵族社会的蔑视,想以不领薪俸为条件在市政府谋取一官半职而不可得,一气之下便花钱从帝国皇帝卡尔七世处买了个有名无实的皇家顾问头衔。从此他被迫赋闲在家,借收藏书画和用意大利文写游记消磨时日,养成了孤僻、抑郁和固执的脾气。后来他与家境清贫的市长长女女结婚。婚后便更多地把精力花在对自己年轻的妻子以及子女的严格教育上。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诗人歌德,一方面享受着良好的教养,能过一种无冻馁之虞的悠闲生活;另一方面,也受家庭影响,产生了对腐败的贵族社会封建等级制的不满。

歌德与《维特》的关系,不仅仅表现在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方面,而且:首先,这本书从头至尾,字里行间,无处不打着青年歌德思想感情的烙印,折射着他从时代和社会所受到各种影响。其次,穿插在书中的次要场面和人物,不少也间接直接地反映着歌德的经历或者见闻。

综全节所述,《维特》这本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真。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场面以及种种细节,大多是与从与作者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得来,经过提炼加工而写成功的;主人公维特的思想情感,基本上就是青年歌德自身的思想情感。这高度的真实性,赋予了《维特》以强烈的感染力,构成了它产生巨大影响的前提。


二  《维特》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意义

《维特》出版于1774年,其时欧洲正面临着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古老的封建制度业已衰朽,资产阶级的时代即将来临。经过启蒙运动,他们的阶级意识进一步觉醒,其中青年一代更是思潮翻腾,感情激荡,对仍然限制和压迫着他们的封建制度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可是,在仍牢牢掌握着强大国家机器的封建势力面前,他们一时尚难直接提出政治制度和权力方面的要求,只好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等口号,来表达对于一个符合他们的政治理想和经济要求的新社会的憧憬。这些口号乃是时代的呼唤。它在法国唤出了1789年大革命的杲杲(gao3)丽日;在德国也引起了一股持续十余年的思想解放的狂飙。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虽远远落后于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却紧紧跟上了前进的步伐。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便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别推崇卢梭关于“返归自然”的理论;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则构成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哲学基础。歌德作为这一运动的发起者和中坚,受卢梭和斯宾诺莎的影响都非常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中产生的《维特》,它表现的时代精神即是新兴资产阶级变革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理想,即是“个性解放”、“感情自由”、“返归自然”等等。就德国范围内来说,它则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

《维特》中维特的形象分析,如何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以及有哪些思想意义?

1.述说了新兴资产阶级所怀抱的希望

    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个出身市民家庭的青年。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理想,无不在他的言论行动和待人接物中得到表现,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在小说开头,维特初到瓦尔海姆,我们就看到他热情地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人大自然的怀抱。他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能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即自然)的一面镜子”。

      小说《维特》的主人公所向往的,实际上也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等,都得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所以,他热情奔放,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纲;所以,他鄙视循规蹈矩、理智冷静、善于克制自己感情和欲一味望的市民;所以,他反对艺术的一切成法定则,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洪流激涨”的绅士;所以,他厌恶迁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男女.....

      一句话,《维特》这部小说通过其主人公立身行事的准则和爱憎,把带有狂飙突进时代色彩的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即要求人的自然本性全都得到发展的所谓“自然的人道主义”,作了极为生动鲜明和深刻集中的表现。

2.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维特》表达的要求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全面而充分地发展的理想,无疑是崇高而美好的,不仅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有着明显的作用,而且已超出资产阶级的局限。也正因此,它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无法实现。《维特》通过其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清楚地揭示出了妨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实现的内外原因。

原因中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腐朽顽固的封建势力对于人和人性的压迫。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除去荷兰和英国,整个都还处于封建奴役的重轭之下,歌德生活的德国更加可悲。在那里,不仅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甚至有的地方农奴制依然存在。在那里,任何一个小国的国君都掌握着对其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甚至可以像在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中所揭露的那样,把他们成千上万地出卖纤给别的国家当炮灰。在那里,任何一个小贵族都可以对出身市民阶级的人颐指气使,不少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得已而论为他们的秘书和家庭教师,处于相当于他们的奴仆的地位,这样可悲的命运甚至连当时的一些大作家和大思想家如菜辛也在所难免。直到1772年,在歌德的故乡法兰克福的公共广场上,还重演了一次中世纪的处死“杀婴女"的血腥暴行。在这样的社会里,哪儿容得资产阶级实现其“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和“全面地发展人的自然本性”的理想!

      维特是个富于自我意识的市民青年,不甘心对人俯首帖耳,自认低人一等,结果在贵族社会中处处碰壁。他虽然卓有才智,却在他当秘书的公使馆中呆不下去,因为上司对他的工作、交际以至于写文章的句法、标点等等,无不吹毛求疵,横加指责。他无意间跻身于C伯爵家的聚会,贵族男女便一个个让他饱尝他们那“世袭的傲慢”的滋味,不约而同地要求主人赶他走,然后又把事情张扬出去,闹得满城风雨,使心高气傲的他受到莫大的羞辱和刺激。就连那个除去“一串祖先的名字和可资凭借的贵族头衔”便一无所有 的破落女贵族,也以自己的甥女与他交往为耻,使他更是感到痛苦。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无外乎他是个市民青年。难怪他要发出哀叹:“最令我恼火的市民的可悲处境。”

      贵族阶级的歧视,使维特愤懑不平,以致“曾上百次地抓起刀来,想要刺穿自已的胸膛以抒积郁”。

    然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扼杀人性,只是妨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实现的外部原因,市民社会发展本身带来的矛盾,才是注定这一理想必然破灭的深刻内因,对造成维特的烦恼、痛苦和不幸,起了更大的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促使了人性的异化;“人”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工资奴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远远落后于英、法,但所造成的人性的败坏也很严重:“人”同样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小市民。恩格斯在《德国现状》一文中,把当时的德国形象地比作“只不过是一个粪堆”,面德国的资产者“处在这个粪堆中却很舒服,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类,周围的粪使他们感到温暖”。这些身处“粪堆”而感到舒服自在的德国资产者、哪儿有心思和能力去追求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呢?哪儿能支持和容许他们中的少数先进分子去实现这种理想呢?欧德以致于整个狂飙突进运动的可悲处境就是如此。

      小说《维特》用了更多的篇幅,从日常生活中揭示主人公理想破灭的这个阶级内因。

    首先我们看到,心性高卓的维特不只被贵族阶级视为异已,就在市民社会中也是个孤独者,处处遭人冷眼、白眼。一班庸俗小市民更对他心怀嫉恨,骂他妄自尊大,对他在贵族聚会中受辱一事津津乐道,引以为快。就连他的好友阿尔伯特和另外两个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人,对他的思想言行也不能理解,难怪他经常对阿尔伯特抱怨说:“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只要谁稍有自由的、高尚的、出人意表的言论行动,你就会听见人们在背后叫‘这人喝醉了!’说‘这人是个傻瓜!’这真使我受不了。可耻啊,你们这些清醒的人!可耻啊,你们这些智者!”

      实际上,维特骂的“清醒的人”,都是些苟且偷安和猥琐昏愦的小市民;他自己,才真正是个觉醒者。

      其次,再看市民的生活和相互关系,更是庸俗虚伪透顶。他们有的心安理得地为贵族阶级效犬马之劳,有的不知羞耻地冒充贵族,逢人便讲自己的“高贵血统和领地”。他们彼此之间尔虞我诈,“互相抢夺着健康荣誉、欢乐和休息",“成年累月所盘算和希冀的只是如何在聚餐时把自己的座位往上移一把椅子”,或者在乘雪橇郊游时走在头里。面对着这些现象,维特不禁惊呼: '这些人真不知怎么成其为人!”

      但是,对人性造成更严重败坏的却是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增强的对于金钱的贪欲。在维特周围的人们中,由于争夺财产而相互猜忌、欺骗、坑害以致酿成不幸和仇杀的事例,屡见不鲜,不胜枚举。前面我们说过,《维特》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 ,不过是爱情构成了这部小说借以表达思想的主线情节,却毫无疑义。

除去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以外,《维特》中还揭露了市民社会其他方面的许许多多虚伪和丑恶的现象。而正是目睹着这些现象,维特心中一天天增加了破灭之感,以致更加厌世轻生。如果说,贵族阶级的歧视和压迫,曾使维特愤懑不平,一度想“抓起刀来刺破自己的胸膛以抒积郁’的话;那么,对市民社会的厌恶和失望,更令他痛心疾首,真的“提早结束了生命的旅程”。

《维特》一书对扼杀人性的封建制度的揭露,无疑是尖刻而有力的;但对败坏人性的市民社会的剖析,却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因为,通过这种剖析,人们可以看清资本主义与生俱来而随其发展还越加严重的痼疾;通过这种剖析,《维特》的意义和影响才未仅仅局限于半封建的小诸侯专制的德国,才使“那些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人们,从维特的命运中也立刻体会到:“tuaresagitur(拉丁语:这讲的就是你)”,诚如卢纳恰尔斯基在为纪念歌德逝世一百周年作的报告中说:“歌德的生命快结束的时候,他已开始看出资产阶级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内在矛盾。”《维特》对德国市民社会的剖析表明,歌德其实早对这种矛盾有了察觉,只是尚不能像晚年那样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认清它的实质,而仅能般地把它理解为“人生的局限”罢 了。

综上所述,《维特》揭示了妨碍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理想实现的内外原因,揭示了这一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主人公维特以及同时代的所有进步青年的烦恼和苦闷,都产生于这种矛盾之中。这种矛盾,即是恩格斯所说的“横跨在市民的现实和(维特)自已对这个现实所抱的同样是市民的幻想之间的鸿沟。”

德国学者可尔夫认为,整个歌德时代的德国文学都产生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揭露这种矛盾,构成了狂飙突进阶段的所有作品的“中心题材”和“基本主题”。《维特》在市民阶级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地表现了这一“基本主题”;正因此,它成了狂飙突进文学中最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一部杰作。

3.对于妨碍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实现的德国社会进行谴责和抗议

    恩格斯在谈到青年歌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时指出,“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 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尽管恩格斯只举了歌德《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强盗》作为这些杰作的例子,但《维特》毫无疑问也是这样一部渗透着叛逆和反抗精神的作品;只不过它叛逆反抗的性质和方式,与前述两部杰作不同罢了。也就是说,维特不只是个觉醒者,还是个叛逆者;他虽不能像葛兹和卡尔.穆尔似的拿起武器来与社会抗争,却在广泛的精神领域里对社会发起了挑战。

    与迁腐顽固的贵族男女的浑浑噩噩的小市民相比,维特是一个新型的人,有着完全不同于他们的价值观。贵族阶级的尊荣,资产者的金钱,公使秘书的前程,统统为他所鄙弃;他所心向往的只是“自然”。他蔑视社会既成的上下尊卑关系,对他的上司公使不肯俯首帖耳,在贵族阶级面前毫无一般小市民的奴颜婢膝之态;他茂视社会的法律准则,在总管和阿尔伯特面前公开为犯了罪的青年长工辩护,并要求总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帮助罪犯逃跑;他蔑视社会的礼教规范,在绿蒂婚后仍执意爱着她;他蔑视公认的宗教信条,不承认天父和人——自然和自然之子之间存在一位所谓救世主耶稣,甚至认为宗教信仰只是“虚弱者的手杖”,并非人人必须;最后,他明知自杀是一种“叛教”行为,却偏偏在圣诞节前夕自杀身......等等这些,都是维特对妨碍他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的反抗和叛逆。

关于维特的自杀,历来争论很多,《维特》和它的作者歌德都因此受到了很多的指责。这个问题对于评价《维特》书的意义,认识主人公的性格,都极为重要,本文因此也准备略加探讨。

自杀之对于维特,主观上乃是一种解脱。在他看来,世界是座“牢狱”,社会是个“因笼”,人生充满了局限,劳劳碌碌、辛辛苦苦而毫无意义,唯有回到天父的怀抱——自然的怀抱中去,才能得到安适。所以,他“必须怀着美好的信念,宁静的决心,去走这一步”。青年歌德本身也有这样的信念,也有这样的世界观和自然观。因为,在当时腐朽的德国社会里,对于他“除了死亡,再也没有别的门路通往自然”。晚年,歌德仍时时产生这种消极情绪。1786 年,他在写给封.施泰因夫人的一封信上说:“我正修改《维特》,并总是觉得,作者在写完这本小说后没开枪自杀是很失策的。”1816年3月26日,他在写给友人泽尔特尔的信中也讲:“我真不明白,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就觉得世界如此荒谬,却怎么能坚持着在这个世界上继续活了四十年。”1824年,他在《致维特》一诗中又哀叹:“你先我而去了.却也损失无几……”

但是,维特的死对于社会来说,客观上却是一种谴责和抗议。马克思在1846年发表了一篇叫《珀歇论自杀》的文章,内容是从巴黎警察局档案管理员珀歇的回忆录中所作的有关自杀问题的摘录,以及马克思对它的评注。文章指出,自杀乃是社会机体不完善的症状,在社会发生危机时期,“这种症状更加明显并具有流行病的性质”。维特这样一个卓有才智、心性高尚而原来又十分热爱生活的青年,他的自杀本身就说明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不合理。从小说的情节发展可以看出,维特是被社会现实一步步逼着走向死亡的;死亡成了他“最后的出路和希望”,是他逃出那个“牢狱”般的世界的唯一方法。但尽管如此,他在自杀前思想上仍充满矛盾斗争,因为他预感到,在死的帷幕后边“只有我们一无所知的黑暗和混沌”。

此外,书中还有两个细节,特别明显地强调出了维特自杀包含的反抗意义:

1、维特自杀前夕读了莱辛的市民悲剧《艾米莉亚.迦洛蒂》,说明他是把自己的行为,与那位为保卫市民的荣誉和反抗暴君而亲手杀死自己女儿的欧托阿多相比的;

2.更重要的,是维特早在一年多以前与阿尔伯特进行过的一次谈话中,已把自杀与“一个在暴君残酷压迫下吟呻的民族终于奋起挣断枷锁”的果敢行动相提并论。

    当然,维特或者说歌德这种对于自杀的看法,我们今天不能同意。这与他多愁善感、沉于幻想、悲观厌世的性格和心理一样,都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毫无以实际行动反抗社会的软弱可悲状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德国当时的情况下,维特的愤而自杀还表现了他作为资产阶级中的觉醒者的其他性格特征即眼光敏锐、头脑清晰、愤世疾俗以及宁折不弯,等等。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不能和不愿像庸俗的小市民似的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而宁可一死, 与腐朽丑恶的社会彻底决裂。应该说,跟那些身处“粪堆而感到温暖的德国资产者”相比,维特的行动又是勇敢的高尚的。

      笔者也不赞成把维特的厌世轻生简单地斥为“病态”、“颓废”等等;因为,正如哈姆莱特的装疯和贾宝玉的出家一样,维特的自杀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反抗行动。

  综上,维特不仅是时代的觉醒者,而且是社会的叛逆者。通过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言论行动,不仅述说了法国大革命前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怀抱的理想,揭示了这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且对妨碍它实现的社会进行了谴责和抗议。所有这些,都是《维特》这本书具有了鲜明而强烈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巨大而积极的思想意义。


三  《维特》的艺术特色

1.强烈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书信体,可以看作是主人公内心独白,心理刻画,自我解剖;细节描写,间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揭示他的内心;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成功,全书一开始对大好春光的赞颂尤其富有感染力;荷马史诗和“莪相”哀歌的情节、意境,也恰到好处地安排、穿插在故事的发展线索中)

2.灵活的结构,精当的剪裁,含蓄有力的语言

(结构非常灵便,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把近百封书信串了起来,信与信的内容不一定衔接,写信时间的相隔也有长有短,每封信的内容可多可少,使情节跳跃式展开。。剪裁极为严格、经济,每一个事件、场面、人物、细节,都是为刻画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和阐明主题思想服务的。)


四  《维特》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

  《维特》问世后当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欧洲,“一夜之间,主人公维特便成了几代人崇拜的偶像”。人们不仅争相读它,而且纷纷模仿主人公的言论思想、风度举止、穿戴打扮,青衣黄裤的维特装于是风行一时。原本冷冷清清的耶鲁撒冷的墓地突然变得热闹起来,成了维特的同情者和崇拜者们凭吊和聚会的场所;而“拒不为维特送葬的牧师”,则遭到了千千万万人的唾骂。人们对维特的故事深信不疑,甚至“有几个傻瓜忽发奇想,趁此机会也开枪自杀”,而且在这样做时还把《维特》翻开来摆在桌子上精心地模仿者小说主人公自杀时的姿势......

      但对《维特》的问世最感欢欣鼓舞并真正理解它的却是当时积极参加狂飙突进运动的青年作家们

反之,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形形色色的卫道士则站在反动立场上,视《维特》为大逆不道,诬指它为“淫书”、“危险的书”、“不道德的书”、“该遭天谴的书”,等等。尽管如此,仍阻止不了《维特》的流传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维特热”的产生,原因应该说是复杂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大致为以下两个方面:

      1.《维特》一书本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顾名思义.“维特热"乃是它的成功与影响的表现,那么,《维特》又以什么取得成功的呢?海涅认为是“由于它的题材"。威廉.洪堡则说:“既不是他的爱情,他的感伤情调,他的绝望心情,也不是归根到底对他的命运的同情深深吸引着我;吸引我的,是他用以包容切的感受 力和思想.他对人类生活和命运所作的品评,还有美妙的自然描写,直截了当闯进心中来的真情实感,最后再加那不容模仿的表现手法,细腻人微的性格刻画,以及那如此真实、如此纯净、如此动人、如此富于魅力的语言....”..所有这些论断,都有一定道理。

      译者认为,《维特》取得成功的凭借,可以概括为: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高度真实牲;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精湛高超的艺术处理。正是这三者的和谐结合,赋予了作品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威力。很难设想,这三者中有任何一点缺少了,《维特》还会成为一件杰作,还能引发席卷欧洲并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维特热”。

      2.《维特》取得巨大成功更重要的原因,是时代本身充满了《维特》中所表现的矛盾和危机。歌德在《诗与真》中讲得好,“这本小册子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轰动-一时,主要就因为它出版得正是时候,如像只需一点引线就能使一个大地雷爆炸似的,当时这本小册子在读者中间引起的爆炸也十分猛烈,因为青年代身上本已埋藏着不满的炸药.....”

      的确,如果没有时代和社会的内因,“维特热”可能根本不会产生,或者至少不会来得这么猛烈和持久。因此,对于引起“维特热”来讲,在《维特》这部作品本身的上述三个特点和优点中,它所表现的狂飙突进的反抗精神,所包含的全面自由地发展人性的人道主义理想,又是主要的。正是这种反抗精神和理想懂憬,道出了时代的心声,在千千万万渴望“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和不满社会的限制和压迫的一代青年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至于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维特热”这个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问题,我们在分析其产生原因时似乎已作了回答。

      有人称“维特热”是一种“时代病”或“世纪病”。其实呢,它只是那个时代所患的严重疾病的-种病征;病根存在于社会的肌体内,《维特》只是起到了把病征引发出来的作用而已。

      有人说“维特热”表现了一种“颓废倾向",甚至称代表这种倾向的维特为“垮掉的一代”的先驱。 译者认为,“维特热”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不能一概斥为“颓废", 而且就在某些消极的形式里面,也隐含着不满现状的积极内容。以争穿维特装为例,赶时髦者固然大有人在,借此向社会抗议和挑衅者却也有的是,不然统治阶级不会明令加以禁止。

      以上对于“维特热”这一文学史 上著名的现象的探讨,可以给我们几点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看到,一部文学作品要真正取得成功,要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就必须做到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三者的和谐统一。一切缺少真实性的文艺,一切脱离时代、没有思想的“为艺术的艺术”,一切艺术力量贫乏的标语口号式的作品,统统不会真正取得成功,遑论引起巨大的震动。

      其次,我们认识到,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作品,反过来又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在影响特别强烈时就会表现为“xx热”。因此,作家在写作时,完全有必要注意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维特》刚出版,莱辛就认为书后“还必须有一篇简短、冷静的结束语,以使这部热情的作品多带来些好处,少造成些祸患”。也出于同样的认识,1775年《维特》再版时,歌德才在第二编前加了一- 节序诗,劝人们勿步维特后尘,而要‘做个堂堂男子”。这些,都是作家考虑社会效果的先例。

      但是,“维特热”也表明,一部作品产生多大的影响和怎样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和时代方面的原因般说来更为主要,文学作品往往只起着“引线”的作用。这作用固然万万不可忽视,但也不宜夸大。因此,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的分析,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本末倒置,视“引线”为“地雷”,当“病征”作“病根”。

最后,作品的客观效果不一定总符合作家的主观意图,“维特热"之于歌德就是明证。单凭作品的客观效果来判断作者的“居心”和评定其功过的作法未必可取。

    随着欧洲进人19世纪40年代的革命高潮,广大青年变成了举着“剑与火”进行斗争的战士,“维特热”也就逐渐消退了。海涅1842年写的《倾向》一诗间接反映出,当时的激进青年已不愿“再像维特那样呻吟,因为他的心只为绿蒂燃烧”。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更直截了当地称维特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傻瓜”。①年轻的恩格斯在1847年初写成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也把维特仅当作一个“富于幻想的好哭泣者”。

      但尽管如此,《维特》这部作品却远远没丧失其意义和价值;不论在歌德一生的创作中,还是在德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它都占着一个显要的地位。

      歌德一生的重要作品,几乎都与《维持)有着内在联系。在体现狂飙突进的反抗精神和矛盾这一点上,《葛兹》与《维特》被称作是“同一枚银币的两面”。雅.米.菜.棱茨认为维特乃是“被钉上了十字架的普罗米修斯”,因为他也是一位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失败了的英雄。歌德曾称《塔索》是他“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却又同意塔索是“提高了的维特" ,因为在《塔索》中更尖锐地提出了《维特》的与《维特》的关系就更各种问题.....至于歌德的代表作《浮土德》,与《维特》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乍看起来似乎存在天渊之别,事实上维特与浮士德是一对“孪生兄弟” 。浮士徳也有着维特的烦临,也感觉他的生活环境无异于一座牢狱,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维特则是个浮士德型的人”,也有着浮士德式的憧憬和追求。维特渴望“成为无尽自然的一面镜子”,浮士德更进一步,决心“把握住无尽的自然”。

      总之,歌德的所有重要作品,包括抒情诗和两部《威廉.迈斯特》在内,全部通过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维特》联系在一起,即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渴望使个人从社会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同的只是,青年歌德在《维特》中追求的这一伟大的人道主义理想,在现实社会里根本无从实现,只好让他的主人公含恨自戕;晚年,他让浮土德借助于神秘的外力,在幻想的大世界里进行更勇敢的追求,终于获得了“最后的智慧的结论”:

      『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和自由,才能获得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这就是说,人类只要自强不息,坚持斗争,就能在那个生活着自由人之民的“自由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因此不理解《维特》这部书,便不能深刻理解《浮士德》,不能全面理解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歌德及其创作。

      《维特》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成熟的果实,它的出现给了这一方兴未艾的文学运动以极大的推动。

      在德国和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维特》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莱辛和克洛卜斯托克的努力,德国的戏剧和抒情诗在歌德之前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小说的创作成果却非常分乏,即使有也多为消遣性的流浪汉小说和“飘流记”式的小说,格里美尔豪生的《痴儿西木传》(1669)虽然比较出色但卷帙浩繁,且长期被湮没。与歌德同时而稍长的维兰写的长篇小说不少,却几乎都用的是东方异域的和古代的题材。他的代表作《阿伽达》(1766-1767)和格勒特的《瑞典伯爵夫人》(1764)一样,都写得冗长乏味,远离现实,充满了说教气。因此,《维特》可称是第一部直接反映德国现实生活而富于真情实感的长篇小说。


五  《维特》在中国

维特来到中国文字可考的最早时间,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903)。

《维特》在我国真正产生影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在时代的召唤下,我国终于在1922年出现了《维特》的第一个全译本——郭沫若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在中国的流传
《维特》在中国的流传
《维特》在中国的流传
我国对《维特》的研究情况
我国对《维特》的研究情况
我国对《维特》的研究情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