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吱的一声停在了土路旁。我们到达了位于同安澳溪的玛娜思卡农庄。在端午前一天,我们来这里过一个不同寻常的端午节。怎么样,快来看看吧!
进了农庄,穿过住宿区,我们上了一座桥,我管它叫“三木桥”,那是因为它是由三根长长的树干架在两岸的天然石块之中,树干上架着几块木板,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发出阵阵吱吱的声音,很是令人心惊胆战。过了小桥,来到了一个院落;这里有一片茂密的草坪,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道穿过其中。小道两旁散落着几个秋千,时光带给了它们一种浓浓的年代感。穿过院落,我们就来到主场地——半露天餐厅。
农场主郑奶奶首先带我们参观果园——我们见到了很多少见的植物:结在树枝上的树葡萄、几分米长的皇帝豆、紫色的鹊豆、小碗大小的恐龙柠檬、散发特殊香气的艾草……
等我们回来,桌子上已摆上了棕叶、糯米、虾仁、五花肉、卤蛋、香菇等包粽子的材料。小伙伴们都等不及了,伸出手跃跃欲抓。一位阿姨过来教我们包粽子:先把一大一小两片棕叶相叠在一起;接着把它们折成漏斗状。加料的时候,先放少许米,再加入配料,继续加满米。最后一步是最重要的,先把“漏斗”上面的棕叶盖下来;再把盖下来的粽叶的两边往下捏,捏得越扁越好。再把露出来的棕叶往左右任意一边一折,绑上绳子,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看着示范,心想:“切,这有什么难的!”这可就错了,我亲自动手时,发现米粒总是会从下面漏出来几颗;放料时,量也不好控制——放太多会漏,加太少了会散掉;绑绳时的那个结也不好绑,既要顾着绑紧绳子,还要顾着不能让粽子散架。我好不容易包好了“人生第一粽”,却又差点“啪”的一下散掉了。我终于包了个“四不像”粽子,给它“五花大绑”了起来,挂在了杆子上。午饭时,我们都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我虽然找不到我那“五花大绑”的粽子,但还是感觉满嘴的美味,可能是用粽子里那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吧。
午后,郑奶奶带我们到一片小荒地烤地瓜。郑奶奶说今天我们要自己搭一个窑在里面烤地瓜。窑?我连听到窑这个字都已经很新鲜了,今天居然还要自己搭一个窑烤地瓜,我兴奋得不得了,跟郑奶奶做了起来。首先在地上挖一个适当深浅的洞,接着选一个放柴的地方用砖头盖一个窑口;然后在洞的四周像盖房子一样盖上红土块,这个工作可不简单,要把红土块往中心盖拢。妈呀,这难不成是在考建筑学啊!我们建了个半个多小时,倒塌了几次后终于建好了。我们把一堆枯叶点燃,塞进了窑当中,又折了一些小树枝塞了进去。白烟立刻从窑里冒了出来。几个大人负责加柴,而我们就负责往里扇气。不一会儿,火就从石缝中窜了出来。等到石头烧黑了,火渐灭了,我们趁着热气把地瓜依次塞进窑里。大人们赶紧把窑推倒,盖上沙土锁住热气,我才知道这是要用热气焖地瓜。
在一天的农庄生活中,虽然我们最终没有吃到被我们折腾得半生不熟的地瓜,但依旧很快乐。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个个倒头就睡,做了一个梦,一个关于粽子、农庄和自然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