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无聊地翻着微信圈好友更新的状态,因为标题的吸引,我偶然打开妈妈分享的一条内容,就是这一个不经意竟让我突然间生出一抹酸楚的感动。大致的内容是某公司为庆祝中秋节搞了一个“写一份微家书,寄一份思乡情”最具新意、最感动表达的主题评选活动,其中的一张聊天截图是妈妈对孩子说的:如果你回来就好了,妈给你做好吃的,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我看了竟说不出话来。回过神我才发现,在一页上有好几张截图,而那一张并未列第一个,但那一张,那一行字看起来却最为耀眼,最为触动我心。
记忆中开始,妈妈就做得一手好菜,或许是遗传的缘故,因为一直听妈妈说他们家虽然姊妹多,但外婆做饭却从不含糊,一做就是好几种,谁不爱吃什么,谁爱吃什么都记得一清二楚,也总能让他们各自开心,做肉的锅绝不炒菜,吃菜的碗绝不喝汤,于外人看来,我外婆惯坏了孩子,孩子们太任性了,但他们一家人却也自得其乐。听妈妈讲,我便暗自偷乐,心想得感谢外婆能让我也吃上这么美的味道。长大些,去姨妈家,去舅舅家,只要是吃便总能听到他们讲关于我外婆的事,最多的莫过于他们那时候日子虽苦,但在吃这件事上却从没苦过,就算是酸菜,外婆也照样做出浓浓的美味足以让他们心满意足。现在长大了,离家的生活越来越久,打电话妈妈总会说好好吃饭,别挑三拣四,吃不惯也得吃,照顾好自己。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时眼睛便酸酸的,现在我终于理解并感受到了妈妈他们的那种情怀,他们做饭时的那种细致、那种整洁,那种苛求的习惯,是对外婆的精神的敬重,是对外婆的爱的怀念,更是对外婆生活的态度的传承,到我们这一代,妈妈他们又开始教育我们,并潜移默化地传承给我们。简单的食物,因为它,使得外婆的身影随时都跟随在妈妈他们身边,因为它,让我对外婆的印象里也多了一份崇拜和敬仰,因为它,让几代人的情感联系得更紧密,更自然谐和。
食物真的是维持感情最好的载体,在维持感情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神奇力量更是让人无法言喻。
上学时,算不上锦衣玉食,却也是衣食无忧,想吃什么自由支配。但最爱的还是上初中时分享“干粮”的情景,省钱买好吃的给爷爷时他那慈祥的笑容,上高中时姑姑每每给我送的饭菜,上大学时舍友拿的自制的辣酱豆汁夹馍,很多很多的这样的事,回忆起来那场景仍记忆犹新,有纯真的友谊,有温暖的亲情,有浓浓的情感寄托。不经意间会发现我们记得大多数的场景都大抵与食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爷爷最爱吃的糖;小学毕业考完试和表哥表妹去偷苹果,一边吃着一边害怕被发现的心理;去W同学家吃冰糕,吃完还拿的“厚脸皮”;M同学冒着长痘的危险要继续将牛板筋吃到底的“执迷不悟”,Z同学为远在外地的男朋友折纸鹤而逼我吃彩纸包的糖果时的“丑恶嘴脸”; 毕业时喝的人仰马翻,哭的面目全非时的场景;那时那景,就像昨日发生一样,我似乎又回到了夕阳下我们一路高歌的放荡不羁,晚风里我们开怀大笑的肆无忌惮的时光,那时的我和我的他们,彼此在一起时是那么的美好。
工作以来,又开始延续着我一直在外寄宿的生活,工作的性质是闲暇时间相对比较多,从一如既往的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突然间觉得烹调食物比简单的享受食物更让人享受生活。
偶然和同事聊天,聊到吃,她说每每总要买好多吃的放着,想吃了可以随时吃,饿了拿起来就可以吃,不想吃哪怕放着就会觉得心里充满安全感,我说貌似我也是这样,以前是爱吃,爸妈、同学都说我把钱全花在吃上了,现在工作了,倒是吃少了,但还是买,看着一堆吃的,总觉得满足、安心。想想于大多数人而言,食物都是如此神奇,那感觉只可会意,不可言传。但我又说,现在我是更喜欢买来做着吃,在享受吃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吃之外的惊喜。
以前在家我都属于打下手的,我妈不在的时候,我洗菜,洗碗,我妹掌勺,她总说我傻,活都我干了,但别人吃饭总是夸她,因为是她做的,我也不以为然,现在才体会到妹妹给我说这话时的满足和自豪。值得窃喜的是,可能真如我说的遗传的因素,真正做起来我的手艺还算说得过去。翻食谱,看美食节目,尝试着做起来都还算成功,每每此时便充满了小小的骄傲和满心的喜悦。生活已然如此,按部就班,但也要活得有滋有味,那么滋味就先从食物开始吧。
有时候,看着水咕噜咕噜的冒开,把面条下到锅中,调好自己喜欢的口味,在灶台边静静等待。而后坐在餐桌前来上一口拌好的面,一天的疲惫似乎瞬间消失了。或许食物带来的满足就是这样神奇。现在,做得多了,便越来越享受做饭的过程,也越来越能体会到外婆妈妈他们两代人的感情,以前是由衷的敬畏,而如今我是满心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理解。
无论生活过的多么艰辛,过的多么孤独,食物都是最美好的心灵鸡汤,“民以食为天”,吃饱了,有力气了,一切就都有希望。
我庆幸我如此幸运地生在这样的家庭,我的妈妈毫不吝啬地给与我如此伟大的温暖,也庆幸我能在多年后理解这份温暖所带给我神奇的力量。
就算世界以痛吻我,我亦能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