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的观点:写作最重要,阅读为了写作
李的观点: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
虽然没看这俩人的文章,但是,初步断定,这俩人根本就没针对同一个问题交锋。老潘的意思,是站在功用立场上谈写作的重要性,强调的是:既然要学生具备学科能力,就要把能力输出出来给人看,而且要叫人看见效果,那么,他就要强调把写作放第一位。
老李呢,是站在读与写的逻辑关系立场上在谈问题,我对他的这个判断,从他的“附庸”一词断定出来的。一个在强调实证和实用,一个在谈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一个在说前门楼子,一个在说胯骨轴子。
各自独立地看,他俩说的都不会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角度谈问题,能比出神马对错呢?如果要是有个对错,跟谁比出来的呢?
话又说回来,老潘说的没多大错误,叶圣陶就是轻视了写作,我不管叶圣陶的理论中怎么强调了“写作”,事实证明,六七十年的语文学科的历史证明,写作的教学环节就是很差——站在实用的立场上看,光在文章里强调了写作重要性是没用的,因为一门基础学科所要达到的目的,绝不可能是只要是写作的理论的逻辑没错就行的,所以,老潘可没有像老李文章说的去给叶圣陶“转嫁”责任————因为,就按你的设计大家在做,可是,多半个世纪没看见效果,没达到理想的目的,这叫转嫁责任么?那叫追溯责任才对。
再次,就算站在老李的立场上替他说话,老李自己的逻辑也未必对,就学科为前提看,“读”“写”这俩概念,到底谁逻辑为先,他还真得好好琢磨下再张嘴说话,不能用一句——读离不开写,写离不开读去和稀泥,这样的观念或者说意识,根本就不能出自一位教授的脑子。他以为是流俗的“鸡”和“蛋”的关系么?
“说的对了”≠“达目的了”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前者要的是逻辑真理的有效性,后者要的是经验真理的真实性。要是在纯学术范畴看,基本属于针锋相对,但是,要是在基础学科范畴内,“说对了”绝对不能充当判断一个看法对错的根据与前提。
这俩人中,有一个人是属于学术高度很差的教授☞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概念混淆到了一定水平。
然而,这种混淆概念的“慢性病”的特征,是语文界最具特征毛病,这种毛病的特征是☞文章的每一句都无比正确,但是,正因为如此,才铸造了他必定错。为什么?学术高度不够。☞光在技术上雕虫,是一脑袋瓜子糨子的现实表现。
所以,像这样的“刊物学术讨论”,读者赶紧翻篇儿,叫俩人各自面壁,一人屁股上抽几鞭子,然后叫他们反思反思“教授”这个词怎么写才正确。
读这样的学术讨论文章的结局是: 空费脑子+不长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