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饭菜,环境,都只是锦上添花,跟谁吃很重要,跟谁吃就决定了聊什么内容。
聊天的内容几乎都是八卦。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在于需要的再创能力,同样一件事可以有很多种说法,给人呈现不同的感知。能把一件事说成一个故事,而能把一个故事讲得人人爱听,那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周末,得空去图书馆听了两场分享。虽然很多观点,我也许并不以为然,但是我们在论证一个论点的时候,会找各种论据证明。
我想说的是,前提条件都不同,怎么就能一概而论。那谁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是我们似乎都很难做到。一步步,退到角落,只截取对自己有利的论据,人之常情,但是久而久之,就没人在乎事情的本源,越来越离最初的样子远了。
旅欧十几年,坚持中文写作,挺佩服这样的人,唯一觉得不解的是,语言需要语境,在脱离中文这样一个原土壤后,人的思绪会有怎样的变化。中西文化交融是必须的进程,而不同的语境造就出来的作品,呈现的是融合还是原汁原味?
早些年,很多译制片,我总是对外国面孔,中文配音觉得怪怪的。什么土壤生长的故事还是用本土语言会更契合,更有感染力,表达更顺畅,其他的语言,那都是一种过渡解读。
不管是乡土文学,还是旅居文学,把故事讲好了,这背后的背景才能熠熠生辉,颅内颜值总是比面上颜值更经得住时间和人群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