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里都见过这样的“超人”。他们总能早上5点起床,每天跑步5公里,读书学习1小时,除此之外,还能把工作和家里搞得妥妥当当。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种流行的看法是:
也就是说,这些“超人”的关键特质,在于他们的改变决心和自控力,而这些普通人都很难做到。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把形成好习惯,戒掉坏习惯的期望,寄托在决心和提高自控力上,完全努力错了方向。
改变的决心,对于一次性的行为改变的确有作用,但并不能足够支撑形成习惯需要的持续改变,而自控力的作用,也相当有限。
这些在常人眼里,过着苦行僧一般生活的超人们,面对飘香的巧克力蛋糕,让人上瘾的吃鸡游戏,似乎总能在强大自控力加持下岿然不动;而对于常人看来非常困难的任务,比如在冬天凛冽的清晨跑步,或是不管多累,每天进行的睡前读书学习,却似乎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坚持下来。
但如果被问起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会一脸迷茫的说:
“诱惑在哪? 我怎么没看到?” “每天都跑步读书,不做的话反而觉得不习惯了呢”
这不是实为骄傲的谦虚。这些“超人”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的“成功秘诀”:一方面在环境中设计屏障,让自己目力所及,根本看不到坏习惯的诱惑;另一方面,让好习惯的实施非常容易,变成一种自动的下意识的行为。
这种环境设计的本质目的,就是增大实施坏习惯的"摩擦力",减少好习惯的“摩擦力”。环境摩擦力的设计,是形成习惯的关键。
习惯养成:自控力和决心都靠不住,控制摩擦是关键
1,自控力靠不住
很多人都认为,优秀的人都是自律能力很强的“超人”。那么人的自控能力,到底如何?
心理学家Daniel Wegner做过一个白熊实验。受试者被要求不要在脑袋里想到白熊。
实验不难,你不妨也试一下。现在,想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想“白熊”。
感觉怎么样?
不管你怎么努力,“白熊”这个简单的念头,都像个魔咒一样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并且越想不去想它,越难摆脱。
这个实验清楚的说明,人的自控力并不那么靠谱,有时候越想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反而越强烈。
2,改变的决心也靠不住
前面提到的另外一个流行的看法是:没有养成习惯,是因为缺乏改变的决心。
意识上的改变,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影响行为,但长期的持续改变,仅有决心和意识很难支撑。举个例子:
问问身边的人,有多少人知道多吃水果蔬菜的重要性? 这大概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常识。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健康部门花费巨额资金,对全民进行健康教育,倡导每天5份水果和蔬菜。
“每天吃5份水果和蔬菜,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
“5份一天,5份一天
我们都知道这样健康
水果和蔬菜是好东西
健康的方式是5份一天”
由国家出钱,以上这首蔬菜水果健康歌,在电视台长期滚动播放。
10年过去了,效果如何?
意识到水果和蔬菜重要性的人群比例,从8%上升到1/3,但真正做到的人呢?10年前是11%,10年后还是11%。到今天,这个比例甚至有更低的趋势。
仅有改变的决心和意识,很难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那么,习惯养成的关键是什么?
3,爆米花实验:习惯养成关键是控制“摩擦力”
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Wendy Wood设计的爆米花实验,很好的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
Wendy招募了一批习惯边看电影,边吃爆米花的受试者,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同时提供一星期前做好的爆米花给他们。
经过一个星期的存放,爆米花早就不香脆了,但这些受试者居然还是吃下70%: 虽然后来被询问爆米花的味道时,他们一致觉得难吃,但不知为何,一边吃着难吃的爆米花,脑子还没来得及反应,手已经寻找下一颗爆米花去了。
习惯的力量就是这么大。Wendy所在团队的研究发现,在人们每天的行为中,有43%都在自动驾驶模式。换句话说,在我们每天做的事中,有近一半的事情都没有经过主动思考。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Wendy教授引入了“摩擦力”变量:让受试者改用自己更不方便的那一边手来吃爆米花,也就是说左撇子用右手吃,右撇子用左手吃,结果受试者似乎换批人,基本没人再吃难吃的爆米花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换手的不便,增加了行动中受到的摩擦力,有了这点摩擦力,人就更容易停下来想一想,而不是完全在不受控制的自动驾驶模式中。
换句话说: 摩擦力可以影响习惯。行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就越容易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越容易形成习惯。反之,行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大,就越容易让意识参与进来,使人脱离自动驾驶模式,打破习惯。
养成好习惯, 需要减少摩擦力;改掉坏习惯,需要增加摩擦力
习惯的运作原理清楚了,如何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也就有了行动指南。
1,好习惯养成: 让行动容易且有趣
让行为容易且有趣,就能有效减少摩擦力,让人养成好习惯。西雅图的“不可抗拒楼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西雅图的Bullitt中心,是个六层的建筑。和很多办公楼一进门就能看到电梯的设计不一样,一进入大楼,首先映入了眼帘的是一桩开阔的楼梯。
这个楼梯有个好玩的名字,叫做"不可抗拒的楼梯”。
设计师说,设计这个楼梯的初衷就是为了吸引大家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事实上“不可抗拒楼梯”也确实名副其实,据统计,Bullitt中心有2/3的人每天都走楼梯。
设计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换句话说,他让走楼梯这件事变得容易又有趣,减小了行动摩擦力。
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不可抗拒楼梯:
前面提到的Wendy教授,一直有长跑的习惯。两个儿子出生之后,她有好几年都苦于不出时间来跑步。白天要工作,晚上要照顾娃或是有朋友拜访,只有早上的时间最合适,但早上起来跑步的习惯很难养成,直到她想出了绝招: 穿着运动衣和衣而睡。不用在脑袋不清醒的时候,把自己拉起来,穿上运动衣,让跳出温暖的被窝容易很多。
之前我家饭桌上摆着饼干桶。三岁的女儿饭点不好好吃饭,总嚷嚷要吃饼干:其实别说小朋友,就是我也经常明明吃饱喝足了,还要再打开盒子来两块饼干。自从我把饼干桶撤下,换成了洗好切好的水果盘,全家吃水果的量直线上升。
2,克服坏习惯: 加大坏习惯的实施难度
在心理学家Sabine Doebel,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自己如何戒烟。
Sabine之前在温暖的美国南部居住,总是戒不了烟,很苦恼。搬来加拿大后,冬天零下20度的气温,法律规定公共场合不能抽烟,如果要抽,就要离大门口6米之外才行。一想到在那么大冷天里,需要顶风冒雪才能抽烟,她就再也没抽过,烟也自然而然的戒了。
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坏习惯冬天:
减少好习惯“摩擦力”的三个小窍门
1,乐趣和奖励要及时
大家有没有发现,虽然好习惯不容易养成,但坏习惯养成却很容易。这是因为很多坏习惯,能在实施时迅速产生大量多巴胺。例如吃巧克力带来的满足感,刷手机缓解无聊或焦虑。而健康饮食,每天运动等好习惯却很难带给人及时的反馈——即便长远看,这些习惯非常有益。
基于这点,如果能给这些“无聊”的好习惯,带来及时的乐趣和奖励,将会大大减少摩擦力,有助于习惯养成。
比如,我一般在家附近的小公园跑步。但居住在加拿大,每年都有时间大雪封门,没法在外面运动。我平时基本不看电视,但为了激励自己在跑步机上跑步,我给自己定了规矩:只有在跑步机上跑步才能刷剧。如此一来,无聊的运动变成了一件让人很期待的事。
如果我给自己设定的奖励是跑完一周才能吃顿大餐,奖励的频率就不够及时,不利于习惯养成。
2,跟已有习惯串联起来
我先前没有用牙线的习惯,后来开始规律看牙医,被批评教育,只牙刷还不够,还要用牙线和漱口水。
用牙线的习惯很容易就养成了,因为我在刷牙之前串联上用牙线的习惯,而刷牙是个我闭着眼都能完成的习惯。
但漱口水习惯的养成,就难多了。因为用完漱口水,半小时内最好不要喝水,开始的时候,我把用漱口水的时间安排在睡觉前,但总是忘记,或者就是很困了不想下床。直到我改变了流程,把用漱口水安排在刷牙之后,用漱口水的习惯就和刷牙的习惯串联在一起,每天两次,再也没忘记过。
3,利用提示,让养成习惯变得容易
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的人都知道,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每天抽出时间写作非常不容易。很多人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少打扰的时候完成,我习惯在晚上。
每天晚上,我给大宝盖好被子,说了晚安,关上门,来到书房,打开电脑,然后开始我每天的写作。
大宝对我说晚安,成了我每天写作时间开始的一个提示。每当听到这个提示,我就让自己来到电脑前坐下来,至少写作5分钟。只要写了前面5分钟,后面的半小时就变得非常容易。
结语
有句话说,我们先成就习惯,然后习惯成就我们。
那些优秀的让人望尘莫及的“超人”,靠的并不是过人的决心和自控力,而只是掌握了养成习惯秘诀的普通人。如果说意识在形成习惯里有作用,那么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你设计周围环境的摩擦力。
减少摩擦力,养成好习惯;增加摩擦力,改掉坏习惯,优化占据你每天一半时间的自动驾驶模式,让这段时间静悄悄的产生复利,你成为别人眼中的超人,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
除非声明,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Echo,坐标北美,供职于世界500强的职场老司机,分享职场和成长干货。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