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因为不肯“好好吃饭”,唯一一次挨了母亲的打,直尺打在手背上,不疼,但母亲的神情让我心疼。
十二岁,升中学,离家住宿,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父母最常嘱咐的就是“好好吃饭”。
成年了,一个人来到北京,求学、恋爱、工作、成家,终于有能力对自己负责,每次和父母通话,聊得更多的还是“好好吃饭”。
为什么?一日三餐不是人的本能么?
忙碌的时候,在路边买个煎饼。
懒散的时候,随便叫个外卖。
只求填饱肚子或者解馋,这不是“好好吃饭”,是为了生存。
聚会的时候,胡吃海塞。
挥霍的时候,山珍海味。
追逐昂贵食材或高档环境,这不是“好好吃饭”,是为了享受。
好好吃饭,是认真地对待吃饭这件事情。
不需要多精细的食材,不需要多精美的餐具,也不一定非要自己亲自下厨。
但必须是讲究的。
讲究并不是说这不吃、那不吃,而是讲究吃饭时自己的状态。
无论是高级餐厅的珍贵食材,还是一碗白米饭加咸鸭蛋,无论是食堂百年不变的饭菜,还是自己下的一锅面条,静静地吃,细细地品,那一刻,食物抚慰的不仅是饥饿的肠胃,还有我们躁动的心灵。
有一阵,我的工作很忙碌,吃饭也随意起来。早上起来匆忙去赶地铁,路边买一个烧饼,边走边塞,再灌几口水。中午加班随便叫个外卖,边工作边扒两口,吃完了也不知道吃了啥。
那段时间,我很烦躁,随时都会被惹恼。直到又一次情绪大爆发后,我静下心来好好反省,才发现,除了工作的压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没有好好吃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只是想随便对付一下,然而,对付的不只是一两餐饭,还有自己。吃饭可以随便对付,着装也可以随便对付,家务也可以随便对付,除了工作,就是用影视综艺等娱乐发泄情绪和麻痹神经。
工作看似成绩卓著,生活却一塌糊涂。
我终于明白父母叮嘱“好好吃饭”背后的道理。一日三餐,不随便,不应付,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守住了,整个人的状态不会差。
转变从在家吃早饭开始。无论多忙多累,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热一锅小米粥,或煮一碗面,或煎两个鸡蛋饼,不慌不忙的,让忙碌的一天有一个安静美好的开始,心情是愉悦的,有信心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
“好好吃饭”,原来父母教我的不是吃饭,而是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