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妈的要求,为她的新书作序。第一次写序,又正值考试季,所以只能草草解决,措辞不当之处,皆是我个人原因,与书的撰写者和策划者皆无关。
若是以文字为本体作喻,该如何说?它似醇厚的酒,历经岁月的发酵格外香醇浓厚;它似田间的方塘,时间的沉淀使它愈加清澈;它更似一条长河,似我们的长江黄河般,五千年奔腾不息,给予两岸的我们无限的滋养与哺育。
我仍记得,小学课本上远古仓颉造字的传说;我更清楚,桌案上的《说文解字》意味着什么。
我曾以为,文字是那样的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就像老师们常说的,象形造字,轻松的就像只要你领会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就能完全掌握它。
我站在河的下游,似乎看到了河发源在像我招手。我像那里奔去,却发现磅礴的山麓阻碍在我的面前。
初一时,我选修了《说文解字》课。“训诂”“六义”……一个个陌生的名词使我摸不着头脑。我从未想过,曾经眼前的尽头并非那样轻易达到。所以当我得知母亲要编此书,我极力劝阻,因为我觉得文字之河绝非我们可以飞越,我们没有足够的积累,我们的臂膀不够有力。
母亲仍是做了。我帮她查阅资料,翻译着桌案上的《说文解字》。译着,译着,我突然觉得,那条河流的尽头并非是那样遥不可及。手中的《说文解字》也变得没有从前那般生涩,而是有些亲切可爱了。
它并非山麓,而似渡船,载着我们溯溪而上,驶向已消失在朦胧迷雾中的远方。
我曾觉得文字之河很容易飞越,也曾觉得它的尽头遥不可及;而此刻,我亦觉得,我正积攒力量,沿着前人的脚步,飞越长河,探寻它的本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归根结底,仍是会意。每个汉字都有其自身的故事。我曲折地意识到这个真理。若非巧合间读《说文解字》,我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
我又想,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条文字之河会不会因无人懂得本源在何处而渐渐没有探寻者,没有发扬者?
我没有肯定的答案。可我知道,这部书,亦是桥梁。
孩子们,我想叫你们一声“传承者们”,翻阅这部书,是你们飞越文字之河的第一步。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笔下的一个个方块字的鲜活色彩,和不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