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即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是以私人为中心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之伴生的道德伦理等原则,也因这种差序性而产生伸缩。
世代定居在乡土上的人们,由于土地的不流动,过着相对安稳孤立的生活,“日出而起,日入而息”,衣食自给,终老是乡。
在乡土的熟人社会中,文字的作用被淡化,代之的是世代经验的传承。私人在家族和血缘的联系中,将人际关系扩展开来。乡土社会中的规则和分工,使得男女在生育指向的生理接触中,鲜有心理的沟通。流露真我的激情是被避讳的,道德上的保守沉淀成了男女情感上的隔膜。在乡土社会中,岁月静好不可知,现世安稳可寻。
我认为,可能已经有人认为,一个社会的安稳,其必要条件是满足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需求。由于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人们的合作成为可能。想要持续有效的合作,形成一系列大家默认的规则就成为必然。在乡土社会中,礼便应运而生。礼非契约,异于道德,关乎教化。
“爱情,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我不认同这种说法。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性本身是一种欲望,但爱情是有别的,它是一种社会需要。我认同“欲望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这种观点,尽管在现代社会,欲望承受了过多的贬损,而那些外加的升华不过是一张遮羞布。我觉得欲望是中性的,他根植于所有生命的基因中。所谓的“七宗罪”只是欲望不加节制的宣泄,而成之为罪。反观乡土社会,则是欲望被禁锢的一个影射面。欲望是有悖于礼的,合理的性欲难以满足,男女的激情胎死腹中。从欲望的角度来看,乡土就在这样的安稳中孤立、隔绝,成为人们口中的“乡下”。当一个人的温饱满足不了的时候,亲情是心酸的。当一个人的性满足不了的时候,爱情是心酸的。
反观我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乡土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求学的十几年间,我始终觉得和现代社会有一层隔膜,也曾为出身于乡土深深自卑,可能也与我自身适应能力差有关。感谢费孝通先生对乡土社会的剖析,让我重新正视养育过我的那片乡土和教育我长大的那片文化。脑海中浮现《酒干倘卖无》的旋律,前路漫漫,我一直在路上。
by Rudy·X
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