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它有着清新脱俗的片名,这却是一部让人从心底生出恐惧的电影,因为它毫不留情地叩击着人类的道德底线,跨过了伦理的边缘,模糊了犯罪的概念。
电影一开头,就直入主题——告白。一个美丽端庄的女老师站在讲台上,在向她的未成年的学生们告白。告诉他们事实的真相,告诉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异常凶狠地站在道德制高点,用最狠毒的手段摧残这群孩子的心灵,然而,她却是正义的一方。
女老师说:未成年保护法才是对你们最大的保护。至于作为老师的她自己,对这些孩子不仅没有丝毫的保护欲,还竭力摧残他们的肉体和精神。女老师是个单亲妈妈,她的女儿才4岁,却在学校意外溺亡了。她细心调查之后,发现女儿的死并非意外,与自己的两个学生有关。随着女老师的调查,可笑到让人崩溃的事实付出水面。物理天才男学生A酷爱电击,在怯懦的同学B面前炫耀胆量的时候,电击了老师的女儿,小女孩当即不省人事,不服气的B把小女孩抱起来扔进水池里,就有了后来失足落水的场面。这场闹剧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以为孩子们是最单纯的,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然而,这两个孩子的罪行却让我们给自己的固有观念当头一棒。人,并非生而善良。就像我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漂亮的姑娘在地铁站吃炸鸡,旁边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看见了,就跟他妈妈闹,也要吃。男孩的妈妈怂恿他跟姑娘要,小男孩就跑过去问:姐姐,能给我点炸鸡吃吗?姑娘没理他。当妈妈的便骂骂咧咧,小男孩不做声回到妈妈身边。过了几分钟,等到地铁声靠近的时候,小男孩冲到姑娘旁边,使劲把姑娘往轨道坑里推。所幸是旁边有个男士拉住了她,看着擦过身旁的地铁,姑娘吓得瘫坐在地上。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也让我毛骨悚然。在我们以为的天真无邪的孩子的眼里,生命是如此的轻贱,尚且不如几块炸鸡。妈妈教孩子如果说话,走路,如何利用自己的萌态去讨得几分便宜,却忘记了教孩子如何敬畏生命。这命题宏大的不贴近生活,所以妈妈在零零碎碎的工作中把它遗漏了。
电影里醉心于科研的A母一样,她不仅忘记了教育孩子,甚至忘记了陪伴。A遗传了母亲的天才基因,却得不到一丝母爱,极度缺乏家庭教育和母爱的A是畸形的。而他的天赋赋予他表现畸形、报复社会的机会。他杀人不是为了利益,也不是为了仇恨,仅仅是一种任性,一种吸引母亲注意力的方式,他不知道生命是有重量的,而他背负不起。在法律的盲目保护下,他没有受到制裁,正义缺位时,受害者绝望的母亲站出来部位。她以成年人更成熟的思考和更老练的手法,疯狂的报复她的学生。她准确抓住了A和B的弱点:恋母和怯懦。当B喝下她给的混了艾滋病血液的牛奶后,开始陷入极度恐惧,不出门、不洗澡、不理发,几乎变成了一个绝望的疯子。有人说,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懂得喝了艾滋病血液是不会得艾滋病的。其实不然,B之所以吓倒崩溃,是他心里藏着的秘密被老师撞破。事发时他不过想把小女孩的尸体扔进池塘里来显得他并不胆小怕事,可是就在他准备扔的一瞬间,他看见小女孩眼皮动了动,他知道是他杀了人。
至于B,从小被母亲遗弃,不惜以杀人吸引母亲注意力,女老师没有杀他,而是在他母亲的研究生里布上了炸弹并打电话告诉了他。他不奢望母亲的陪伴或者拥抱,他只渴望母亲的一次注视,然而,他生活的所有希望就此破灭。一如女老师本人一样,报复是绝望时生出的希望,当报复结束时,无论结尾得多么漂亮,希望也就此破灭。
据说导演拍这部片子的时候瘦了10kg,这是一部辛苦导演也为难观众的电影。不仅情节烧脑,推理细密,更颠覆了普通人对青少年、老师、校园的刻板印象。电影里没有一次晴朗的天空,唯一明媚的是一个叫美月的女学生的笑容,然而,品学兼优的她却是崇尚犯罪的青少年代表,亲手杀了自己的父母并引以为荣。整部电影,导演没想让观众轻松一刻,无论是脑力上还是心理上。这种苦心经营,简直像影片里的女老师一样,不仅折磨着当事人,更不忘在所有旁观者心里种下恐惧的种子。这种恐惧,是一种丧失理性的报复,还是长着邪恶面孔的救赎?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