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全长仅三分之一英里,宽仅为11米,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译。
此地有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及几个主要交易所的总部:如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等。
--摘自百度百科
在上篇里,我们聊到需求来源于利益相关者。身为职场人士,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尊大佛:一是我们现在的老板,二是未来我们可能的老板,他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CEO的需求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说过:“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那么我的儿子们也许才会拥有研究……数学和哲学、地理学、自然史、军舰建造、航海术、商业和农业的自由,以便给他们的孩子们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艺和陶瓷的权利。”
企业发展的历程,与国家兴衰更替无异。
如果把企业的生存周期,简单粗暴的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和衰落期。鉴于如今企业的平均寿命在缩短,CEO们为了使企业快速度过初创期,而在成长期停留足够长时间,不得不承受比以往更大的压力。
在开疆域的初期,为了活下来,企业更看重短期目标产生的短期收益,也许会以一个重点产品为突破口,快速推进商品化进程。这个时候去和老板提,我们要开发多系列产品、建立VI系统,被拍死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在底子打扎实了之后,企业关注的焦点就会落到中长期目标上,抓组织机构建设、技术能力发展和文化构建。企业会提升使命感,关注对所在社区、国家甚至全球的贡献。
如果到了衰败期,企业又回到“生存”这一主题。
当然,这样的划分未免生硬。企业的发展,其实是一个持续迭代转化的过程。
具有卓越才干的CEO,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在短期和长期目标之间找到平衡,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里有一个正面案例:通用汽车公司CEO Mary Barra,在2013年上任时,公司财务困难,欠了一屁股债,经营不善、人心涣散。但从2013年到2016年,账目上不仅有200亿美金现金流,而且把向政府借的钱款,还掉一大半。2016年前三季度连续的财报里面,通用汽车都是盈利的。
她做了两件事,一是稳定现金流,从而获取资金投入创新,稳住了军心;二是组建合适的团队,也可以说是组织机构的变革,打造正确的企业文化。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双管齐下。
分析CEO的需求,并非为了迎合,而是更好理解当家者的决策意图,将战略大目标与个人工作小目标放在一起,审慎评估二者间的关联程度,即“我”是不是在道上,“我”现在做的事是否对组织有益。
VC(投资者)的需求
在中国,80后和90后是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群体,崇尚个性,拒绝千人一面。
根据德勤(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事务所之一)的调查数据,在中国等新兴市场中,82%的千禧一代认为,他们迟早会自己创业。基于组织边界宽泛化,自由职业者普遍化的假设,在三五年后,无论在组织内部还是外部,创业都将成为常态。
如果要创业,投资者是创业者们首先必须说服的客户。在组织内部创业,原组织作为坚强后盾,提供资金支持,持部分股份,新东方(教英语的不是教做菜的那个)已经做了这样的尝试。自己在外单拉队伍创业,就需要找到天使投资人。
彼得.蒂尔,被称为硅谷教父级创业导师。他是facebook的首个外部投资者,2004年为扎克伯格投资50万美元,迄今获得不小于两万倍的收益。在畅销书《从0到1》里,他谈到了很多投资的门道。
投资是一门高风险职业,投资者总要看向最“反主流”的方向,在潮流里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按照彼得.蒂尔的说法,投资者感兴趣的,也是创业者需要发现的,是那些现在多数人未看到前景,预期会形成垄断,有很强壁垒,一般人短期无法企及的细分小众市场。因为垄断即核心竞争力。
创业者需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否“我”有这样的潜在价值,有牛叉的技术、吸引人的故事,让投资者心甘情愿把钱砸进来。
依照中外投资者关于投资的金科玉律——投资就是投人,创始人专业水准和创业修养尤为关键。
回归到上篇的个人职业发展,不管是已经开始了创业的旅程,还是仍在基础岗位上积蓄力量,个人的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和自我管理,是将自身当作一个品牌、一件有价值产品长线运营的过程。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因为从长期职业生涯、人生成长道路来看,我们不光要满足老板的需求、投资者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满足我们自身发展的需求。
终其一生,不断寻找自身生存发展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是我们最实在而又最远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