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否是一个内向的人?因为自己很内向,所以总是被当做“异类”看待?
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人们似乎都更偏爱那些外向的人。
外向者给他人的印象一般都是乐观开朗,能够轻易地跟他人侃侃而谈,能够有效地活跃气氛,喜欢展现自己,更具领导才能,也更富激情和力量。
而那些看起来很内向的人,会被认为没有社交能力、不爱说话、不善言辞、胆小害羞、不合群、缺乏自信。
正因为处在这样的文化当中,很多内向的人都会为自己的个性感到烦恼。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中,作者苏珊·凯恩这样讲到:“我们的性格如同性别一样,是自我认同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对内向者微妙的偏见,导致了他们对天赋、能量和欢乐的浪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向者和外向者并没有好坏或者高低之分,他们只是拥有不同的性格。
只不过在常人眼中,人们太过重视外向者的优势,而忽略了内向者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
其实很多社会精英都是内向型人格,比如在商界里的巴菲特、比尔·盖茨、李嘉诚、扎克伯格、乔布斯,再比如艺术界的贝多芬、达芬奇、梵高,科学界的诺贝尔、爱因斯坦等等,他们都不像外向者那样能说会道,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站在社会舞台的中心。
1、你是哪一种内向者?
所谓内向或者外向,其实是一种人格的定义。
同一类型人格的人,一般具有很多共性。除去共性之外,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还有很多的不同点。
在《内向者优势》这本书里,内向者就被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① 社会型内向的人
社会型内向的人一般不太主动参加大型聚会,因为他们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不知所措,会感到不自在。偶尔可能跟坐在旁边的人聊上几句,但也只是为了缓解尴尬。
他们也不喜欢在聚会上发言,除非被逼无奈,他们也不会主动活跃现场气氛。
事实上你会发现,社会型内向的人一般都喜欢挑一些很角落、很偏僻、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坐下来。
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打扰,以缓解自己在陌生环境中的焦虑感。
但如果你把他们置身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比如说跟一些很要好的同事或者朋友一起聚餐,你会发现他们乐于交谈,乐于分享,甚至会主动开玩笑,完全不会让你觉得他们是内向的人。
所以社会型内向的人跟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他们跟最熟悉的少数人交流时,他们的内向性并不明显。
② 思维型内向的人
思维型内向的人非常喜欢独处,因为当他们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摸索。
他们喜欢挖掘自己的内在世界,注重思维的深度,而非停留在表面现象。
他们经常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等富有哲理的深邃问题。
同社会型内向的人一样,他们会倾向于跟自己熟悉的人交谈。
但由于他们喜欢深度思考,对事情的本质看得比较通透,所以真正能够跟他们交流的人并不多。
思维型内向的人观察能力很强,思维非常活跃,很适合做一些创作性的工作,比如说写作、设计等等。
③ 克制型内向的人
克制型内向的人有一个非常灵敏的警觉系统,他们会非常在意自己的行为举动。
当觉察到自己的举动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悦或者不满,他们会立即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内向保守一点。
他们有很强的评判体系,经常对自认为不好的、给他人造成麻烦的行为自责。
极其苛刻的自律精神能够确保他们在大众面前不会犯错和受到惩罚,从而获得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④ 焦虑型内向的人
焦虑型内向的人对社交环境有一种抵触的心理,他们对陌生人以及陌生的环境都充满恐惧。
如果他们被邀请去参加某个聚会,在还没到场的前几天,他们可能就会预料各种不好的情况,在无形中自添烦恼,加剧自己的焦虑感。
一旦到了真正的聚会,你会发现,他们表现得十分害羞,缺乏主动性和活力。
他们更希望自己在聚会上像个隐形人,不被注意,不被打扰,就静静地吃饭、倾听,然后结束聚会。
焦虑型内向的人非常缺乏安全感,对他人并不十分感兴趣,总是想方设法远离社会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由于焦虑型内向的人总是过分焦虑,所以他们的朋友并不多,事实上他们对朋友的需求也不高,有2~3个能够聊得来的朋友,他们就已经非常知足了。
2、内向者有哪些优势?
内向者由于不善于展示和表达自己,所以他们的潜能和优势往往难以被发现,这使得很多内向者都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
但其实内向者身上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和价值也弥足珍贵。
比如内向的人一般比较稳重,做事情不会太冲动。他们会更倾向于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考虑多种可能因素之后再得出结论或者作出决定。
相比外向的人,他们会更偏重于理性思考。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在聚会上主动发言的原因,他们在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之前,会对此持保留态度。
性格内向的人,非常注重独立空间和独立思考,他们更喜欢在安静的、封闭的环境中工作,不需要跟他人有太多的交流,从而能够专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这是职场中的关键竞争力之一。
很多自由职业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在兴趣的强烈驱动下,在没有监督的环境中,他们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律,独立地完成任务,并且尽量做到完美。
很多人对内向者有一个很大的误解,觉得他们不爱说话,社交能力很差。
在内向群体中,不排除有些人确实是严重的社交恐惧者,但是大多数内向者其实都属于社会型内向者,也就是说,他们的内向是根据环境来决定的。
给他们一个熟悉的、放松的环境,他们也能够像外向者一样侃侃而谈,甚至不乏风趣幽默。
很多性格内向的人都有非常稳定的社交圈和朋友圈。他们的朋友数量可能并不像外向的人那么多,但却都是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互相信任的、非常聊得来的朋友。
网上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贴合内向者——“你其实并不是内向,只是不擅长对不亲密的人开朗。”
纳博科夫说过,内向是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而外向是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内向的人因为集中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对自身的感觉和体验十分敏感。
但正因为这种敏感,使得他们有惊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使得他们对于细节的掌控、事物本质的深度挖掘都优于常人。
通过对这些体验的整合,对自我的深入探索,他们身上的灵性会更强,艺术气息也会更为浓厚。
你会发现,很多真正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不怎么跟人打交道,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但他们的思维却异常活跃,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和高度。
3、内向者需要注意什么?
内向者是这个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调查显示,智商越高的人,性格越偏向于内向。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你需要改变的,不是将内向的性格变成外向,而是了解和发掘自己身上潜藏的优势,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价值。
① 接纳自己的内向性格,找到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
罗永浩也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他曾经在演讲中提到,超过5个人的饭局就会让他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回到家之后,他都要狠狠地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对于内向者而言,过度的社交会让他们感到精疲力竭。
而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阅读、思考或者做一些其他自己喜爱的事情,能够帮助他们重新注入能量。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如果你觉得社交并不能够滋养你,反而是在消耗你,那么你可以拒绝那些毫无营养的社交,没有必要因为他人对你的看法而做出改变。
② 找到一份能够发挥“内向优势”的工作
无论是外向性格还是内向性格,如果你把自己放对了位置,找到一份能够符合你性格优势的工作,那么你会从中获益良多,否则你会觉得你的性格不是在成就你,而是在拖累你。
一般来说,性格内向的人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有更强的专注度,能够沉下心来去解决问题。
很多从事互联网职业的人,比如程序员、产品经理等都是性格内向的人。
还有很多创作类的岗位也是内向者比较集中的领域,比如说写作、绘画、编曲、摄影等等,这些岗位对社交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能够产生大胆的创意和独特的想法,这无疑符合内向者喜欢独处和深度思考的性格。
③ 走出自己内向的舒适圈,适度添加一些外向者的优势特征
尽管内向者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尽管内向者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社交就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在社会上立足,但从长远来讲,如果总是停留在自己内向的舒适圈里,个人的成长就很难获得巨大的突破。
如果你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想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固有的框架里,那么在平时可以适当地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圈,学习一些外向者身上所具有的优势特征。
比如尝试在一个小型的团体里担当领导者的责任,去感受一下自己从未做过的或者一直害怕的事情带给自己怎样的体验。
体验的结果是好的或者是坏的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再固步自封,我们有更多的勇气去战胜恐惧,去面对更多未知的世界,去挑战更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