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最初是被戏称为光棍节的,但不知怎么就变成购物节了,而且大多还是网购。我实在想不出光棍与网购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个节日於我而言都是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
我不会网购,也不喜欢网购,但绝不排斥网购。我自知已經out了,但并不能证明我不接受新事物。前几天听童安格的《樸克年代》,很有年代感,也有些滄桑的味道。比如买书这件事,我还是喜欢到實體的書店去,站在一排排的書架前,搜尋、翻拣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書。無論是大書店,还是小書店,都是安静温馨的,有一种很舒适、很享受的感觉。小时候就喜欢去書店,三四十年前,小镇只有一家新華書店,不像现在開架售書,是柜臺内侧摆書架的那種。書都陳列在柜臺裡和書架上,如果想要看哪本書就要央求服务员把那本書從柜臺裡取出來,或從書架上拿下來。在我的記憶中,服务员都很牛的,有时叫上好幾聲,也没人理会,自顾自地或做自己的事,或跟别人唠嗑,或苶苶地發呆……碰壁的次数多了,也便有了记性,再去書店時就識趣地趴在柜臺上仔细地看,一本一本地看,看封面和書脊上的每一個細節。即便是这样,还是喜欢去书店,後來去四平、延吉上学時,最喜欢去的依然是書店。
再後來書店开架售書了,便覺自由方便多了,如果時間宽裕,真想整日流连在一排排的書架间,随手翻檢,走走停停,有一种坐擁書城的感觉。小镇上的新華書店日漸式微,偶尔進去看時,已一派萧条颓败之势了。
書當然是要在實體書店买才够味,有時我覺得在書店裡买了什么書并不是最快意的事兒;倒是翻拣選書的那個过程更令我流连且樂此不疲。我家中的絶大部分書都是從實體書店買來的,當然最近一两年也網购了一些書,都是我開出書目,女兒帮我從“亚马逊”網上圖書商城買来的。有些書一直堆在書桌上没有讀完,恐怕就跟网购有点儿关系吧——我看到女兒和太座這些年网购的东西有很多一直就堆在那兒,没见穿过或用过。
人在無聊時,打發時間的最好辦法就是胡思亂想——所謂“心骛八極,思接千载”。特别是在機場、車站候機、候车,或在考場中监考,或在医院病房里陪擭病人……好多年前有一个小品《过去、现在和将來》——回憶回憶过去,暢想暢想将來,然而我更願意回望过去。好多年前我很喜欢展望末來,总是幻想着有一天會如何如何,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最終也没有如何如何。所以现在,更多的是回憶过去,把已逝的歲月拉到眼前,或喜或悲地凝视。我曾對学生們説,衹有在現實中不如意或對現實感到失望的人,才會對逝去的时光留戀不已,而事實上,這類人即便在过去的日子裡也未曾如意、得意过,衹不过像阿Q一样自欺欺人地覺得“老子從前如何如何”,其實從前也真的没有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