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信息】3班1组37号 时不我待
【作业】在作业6的选题中,选一个深入展开,并以文章的形式呈现。
正文
“17岁高中生跳桥”刷屏了好几天!
铺天盖地的新闻、评论、各种猜测、各种讲道理!而且必定配上详细的视频和照片!
我也点开视频看了,触目惊心!
我恐惧的点在于孩子跳下去的那一瞬间,毫不迟疑的态度,决绝而去的身影!
在于各种报道中,涉及到了具体的地点、详细的动作、孩子和父母的争吵!
在于报道后面众多的回复,竟然有“干得好”“就该这么惩罚父母”“我要……”
触目惊心吗?
你们知道会有多少孩子模仿吗?
18世纪,歌德发表了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小说中主人公维特因为无法娶到自己爱慕的女子而用枪自杀。小说发表后,牵连了欧洲各地的一系列自杀事件。许多自杀的人都穿着和维特一样的衣服,采用了他的自杀方式。这就是“维特效应”。
20 世纪 70 年代, 美国人Phillips发表了一项研究,他 比较美国报纸头版出现自杀报道的文章后几个月内的自杀数,与没有此类文章报道后几个月内的自杀数。在长达 20 年的研究期内,有 33 个月报纸头版上报道了自杀, 这33个月中有 26 个月的自杀数有所增长。
自此之后,有超过100多个研究探讨了模仿性自杀。这些研究扩大了观察期、地域、媒体种类,他们研究报道的频率、报道的详细程度甚至标题是否直白,并分析所报道的自杀者身份、经历以及被影响的人群等等。
得出的结论惊人的相似,我这里要引用几段北京心理危机研究和干预中心的报告原文:
“媒体报道自杀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增加。”
“自杀的增加与新闻覆盖的数量和显著性有关,重复报道,以及有较高影响的自杀案例与模仿性自杀行为最密切相关。 当自杀的个体与读者有相似之处,或者自杀的是名人,被读者所尊重,则会加剧自杀行为的增加。”
“媒体对自杀的影响也依赖于受众的特征。一些人群(青少年,经历抑郁的人,处于居丧的人)尤其易感,更有可能增加出现自杀 意念或者模仿性自杀的概率。对某种自杀方式的过度描述会导致采用该自杀方式自杀的行为增加。”
“这些一定时间内自杀的增加并不仅仅是本来就会发生的自杀事件的提前发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自杀增加后会有自杀率的补偿性下降),而是额外增加的自杀。如果没有不适当的媒体报道,这些额外的自杀是不会发生的。”
看到我用黑体加强的文字了吗?
“当自杀的个体与读者有相似之处”
“青少年尤其易感”
“过度描述”
“重复报道”
所以,你们知道在发出文章后,会有多少孩子模仿吗?!
我去查了很多资料(甚至不得不艰难的啃英语),也有人提出:无法证实自杀的人真正看了媒体报道,受报道的影响。
的确!
那请问这个该如何去证实?
不管是最早采用的准实验方法还是后来更合理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这一点都很难证实!
但是,有大量、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态度,仅这一条怀疑,谁敢说媒体报道不会引起自杀行为的增加?
在鲜活的生命面前,我们能有点敬畏心吗?能有点责任感吗?
青少年,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狂妄、焦虑、自信、激进又自卑、脆弱甚至抑郁。
他们处于重大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时期,他们的自我认同、价值、人际交往等往往混乱又自以为是。
中国青少年抑郁的患病率每年都在增加。而且,渐渐的,身边不时就能听到谁家谁家的孩子抑郁了。
模仿自杀的易感人群,青少年和经历抑郁的人是其中的两大类。
各位父母,请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同时属于这两大类!
请问问自己有没有好好陪伴孩子,有没有给出正确的指引?孩子有没有倾诉的渠道?
各位媒体报道者,各位新媒体作者,请你们稍稍注意以下几点:
请不要美化自杀行为,不要煽情。
文章中请避免出现具体的自杀地点、自杀的详细步骤,尤其避免视频直播。这是在避免模仿。
请假设,有一个人,他激进又脆弱,他碰到了和自杀者同样的难题,现在他正在看你的作品,能不能请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考虑?能不能在你的作品中给出行为指引,或尽量解决他的问题,或减轻他的痛苦,或者给出可信赖的专家联系方法?而不是引起他模仿自杀行为的欲望,不是只站在父母或其他无关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各位笔下,还请万万慎重。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