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的“钱包”功能,你会发现它基本上提供了所有我们日常需要的服务。微信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工具,你还可以用它来订机票,买电影票,团购优惠券,打车,转账,给手机充值,买彩票,给信用卡还款等等。
上述大部分功能我都用过,这意味着,微信基本上知道我的一切,它知道我的手机号,因为我的微信账号绑定了手机号。它知道我的名字,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微信昵称用的实名,而是我绑定的银行卡必然提供了我的真名。它知道我在哪,因为微信有获取用户位置的功能。它知道我最近乘飞机去过哪些地方,因为我用它订过机票,借此我也把身份证号交给了它。它也知道我在哪个城市打车从哪里去了哪里,因为我常常用它的“嘀嘀打车”。通过我的团购记录,它知道我在何时何地吃了什么东西,看了什么电影,甚至,它知道我和谁吃的饭或是看的电影,如果我用微信和对方联系的话。
通过以上信息,我的所有信息差不多都被微信所掌握。除此之外,微信可能还知道我长什么样子,就算我不曾通过它发送自己的照片,我的朋友也可能将我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
也许你会说,你并没有使用微信的全部服务。但那也没什么好得意的,微信没有掌握的那部分信息,你不过是交给了支付宝或是百度罢了。如果这三家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可以精确地掌握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所有信息。
掌握我们信息的不仅仅是互联网巨头,银行也知道你很多东西,而不仅仅是你账户上的余额。你在星巴克刷卡买了杯咖啡,它便知道你某个时间访问过星巴克。你在酒店刷卡授信,它就知道了你在某日入住了某家酒店。星巴克和酒店也知道你不少信息,首先,它们知道你的手机号,因为使用它们的wifi时要验证手机号,其次,它们很可能知道你上了些什么网站,如果你在使用公共wifi时没有任何防护的话。有这么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的食物很可能代表你,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完全可以说,You are what you browse,你上些什么网站,基本上就可以说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或许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守法公民,所谓“行得正坐得直”,并不怕自己的隐私泄露。可是,我们的生活面临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在新的技术出现以前,我们并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在前面等着。
比如说,早期上网的人们喜欢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如今,这个说法就不再成立了,别人不仅知道你是一条狗,还知道你是一条什么品种的狗。所谓的“人肉搜索”,正是伴随着各种社交网络而出现的,缺乏社会化网络的知识基础早期上网者们,自然意识不到基于它所出现的“人肉搜索”风险。
同理,由于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类似于当前的社会化网络一般的技术出现,也不大可能知道会涌现出什么基于其上的风险。但自从互联网涌现以来,与最初人们所期待的“匿名性”相比,互联网恰恰暴露出人们越来越多的隐私。随着网络技术的继续发展,人们可能越来越倾向于走向一个缺乏隐私的社会,这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互联网上的隐私问题在西方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拜斯诺登所赐,斯诺登所揭露的美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的监控使得许多人目瞪口呆。虽然美国政府对此的辩称是基于“反恐”,其实,检方通过一个人的互联网浏览记录来对其进行指控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尽管案件可能完全同反恐无关,最常见的往往是儿童色情或是侵犯版权。以前是“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所说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如今,即使你保持沉默,你的浏览记录同样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据说在日本的某处海边,为了防止年轻人自杀,竖起了这么一块牌子,“你的硬盘删光了吗?”从而挽救了不少生命。在云存储的时代里,恐怕清空硬盘的效用已经大不如前了。互联网之于人们的隐私,相当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恐怕是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