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科学家到了南极,碰到一群企鹅。他问其中一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他又问另一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鹅也说:“吃饭睡觉打豆豆。”他问了很多很多的企鹅,都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后来他碰到了一只小企鹅,很可爱的样子,就问它:“小朋友,你每天都干什么呀?”小企鹅说:“吃饭睡觉。”
科学家一愣,随即问到:“你怎么不打豆豆?”
小企鹅说:“因为我就是豆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笑话的时候,就觉得这一点都不好笑。
豆豆多么可怜。那群除了打豆豆无事可干的企鹅难道不可怜?
再想一想,这种角色定位,多像父母亲和孩子。
如果父母,或是其中一位,每天专注于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出现”吃饭睡觉管孩子“模式,这种模式,如今被过度推崇,过渡号召妈妈放弃工作,回归家庭。孩子最需要的是妈妈的陪伴,这说起来好像特别容易,事实呢?却可能有很多弊端。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母亲的视角进入问题,用专业的学识和态度分析问题,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融入生活细节,给我们充分展示了如何用平等的态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荣获“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最佳家教图书奖”,作者尹建莉老师是教育学硕士,凭借本书荣登“2010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9名。
她的女儿圆圆,小学跳了两次级,十六岁参加高考,高出“清华”分数线22分,语文考了140分。
前些年还有一本家教类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刘亦婷的妈妈不仅不是全职妈妈,而且在孩子一周岁左右离异,直到刘亦婷六岁的时候重组家庭。
那些鼓吹妈妈回家论的人,好像觉得陪在身边就是好的,完全罔顾妈妈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个人需求。
有自己的事业,并且对自我价值有高度评价的人,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更适应教育规律,这比纯粹意义上的陪在身边重要得多。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三个方面展示了家庭教育的成功模式:
一、给孩子安全温暖的教育小环境;二、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三、给学校教育打补丁。
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具体看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过人之处。
一、给孩子安全温暖的教育小环境
小孩子没有不怕打针的,事实上,我到现在还怕。每次去医院抽血化验,都不敢看针头,望着别处尽量自我麻醉。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家长对待孩子打针这件事,如临大敌,却又束手无策。常常是昏招迭出:骗孩子说打针一点也不疼;许诺打完针买好好;吓唬孩子不打针老虎来吃人------
结果呢?欺骗孩子,让孩子没有心理准备,恐惧与愤怒都会以几何级数增强,还对长辈失去信任。
物质诱惑导致孩子依恋物品的安慰,造成性格隐患。被吓唬的孩子,会导致安全感的缺失。
在这方面,尹建莉老师对孩子诚实不欺,告诉她打针是”有点儿疼的“,但是不是很厉害,”忍不住的话哭也不要紧“。当父母的往往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父母就会烦躁不安。其实谁都有宣泄情绪的需要,让孩子自然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应该压抑他们。
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引导,圆圆从小就懂得如何面对困难,面对痛苦,她两岁多的时候就在一屋子孩子的哭闹声中,冷静地说”哭也一样疼“。
圆圆的父母感情和睦,父亲是理工科技术人员,事业发展很快,对家庭也有极强的责任感。家里的家务活儿都被他抢着做完了。不仅如此,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和圆圆的妈妈配合默契,不讲男权威风,也不父权威风。
有一段时间,圆圆吃饭时仪态不好,妈妈和爸爸就商量好,由妈妈提醒爸爸”爸爸,你吃饭时候要讲究餐桌礼仪哟!“爸爸就做处虚心接受的样子,真正有问题的圆圆,就这样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却没有伤到自尊。
圆圆的父母也会吵架。生活中有意见分歧很正常,重要的是,圆圆父母能积极面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相互指责。他们吵架、解决问题、和解的方式,不仅不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还能让孩子懂得如何面对问题,不逃避,不夸大,就事论事,积极解决。
家庭的和谐安宁,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良好的影响。对孩子以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作出了良好的榜样。
二、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产。孩子应该有他们自己的人生,不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梦想。
孩子如果一直乖巧懂事,学习优秀,父母比较容易做到对孩子温和尊重,一旦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常常会火冒三丈,拳脚相加。
这样的父母,其实从未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实行全方位控制。
有一位博士,决心要教育出一个全方位完美后代。
孩子一周岁的时候,就坚持教孩子”礼貌待人“,看到孩子顾自玩玩具,没有及时回答父母的召唤,或是家里来了客人,他却不赶紧来喊叔叔阿姨好,这位博士就身体力行,把孩子的玩具拿走,对他进行长篇说教。一周岁的孩子正是注意力形成的关键阶段,被他这样一再打断,不仅培养不出孩子的礼貌,还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
这位父亲,其实并非教育孩子,而是控制孩子。
这种从小被控制的孩子,除非本人特别天赋异禀,不会获得完整的自我,要么叛逆桀骜,要么软弱顺从。
三毛曾经说过,每天用尽力气监视别人,坐牢的不仅是被监视的那个人,所谓”监视者“也在监牢里。
父母用控制论来教育孩子,最后把自己送进了监牢,孩子养成了奴隶。
那么,怎么平等对待孩子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出了答案。
圆圆小时候,他们全家会每隔一两周开一次”提意见会“。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零食水果,谈笑风生,爸爸和妈妈互相提意见,孩子也和父母互相提意见,这种形式,全家人平等,而且,犯错误的不仅仅是孩子,孩子会对于错误有更为辩证的认识。
不仅如此,父母还要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有些错误,是早犯早纠正,才能真正学会解决问题。强过父母越俎代庖,看起来孩子是没有犯错,其实是根本就还没有能力自己做。
最重要的是,无论孩子是否能把事情做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都应该是一样的。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爱着的。
《窗边的小豆豆》里,小豆豆刚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过于活泼好动,不懂遵守纪律,被退回家里去了。
小豆豆被退回家里的时候,妈妈只是轻描淡写的对她说:“我们需要换一所学校。”
然后就去四处奔波,然而并没有对小豆豆有任何的指责,也不会说“你这样子,对得起妈妈的辛勤付出吗?”
所以小豆豆没有任何心理阴影的走进了巴学园。
她能够幸运的遇上小林校长,并且快乐的融入新的集体,首先要归功于她的妈妈,不因为女儿被退学而觉得面子受伤,而是以孩子的成长为重。
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
越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才是最需要父母支持的时候。
父母要能够全心接纳孩子,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就如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样。
三、给学校教育打补丁
学校教育,最理想的状态,也不是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而是适应学校教育的孩子得到成功的机会,不适应的孩子将被淘汰。
张晓风写过一篇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 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事实是,如果家长真的就这样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将会还给家长的,是一个未知数。
学校是一个残酷的机器,对那些个性强的、反应慢的的孩子,都不够友好。
前文讲过的小豆豆是无法正常上课的孩子,她的好奇心过于强烈。
会在上课的时候把课桌的盖子反复打开很多次,会站在窗边邀请流浪艺人表演,和房檐上的燕子说话。
幸运的是她转学到巴学园,遇到了校长小林宗作先生。
这位校长第一天见到小豆豆,就饶有兴趣的听小豆豆说了一上午话。
能够倾听一个小孩子的童言童语,没有不耐烦,这是一个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起码的尊重。
然而,这一点从家长到老师,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小林先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可以说,他是一位有情怀的校长。
遇到好老师是孩子一辈子的幸运。
可是,老师不过是一个从事着教育工作的普通人,他们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有私心有偏见,也有些又笨又无趣又固执。
如果遇到这样的老师,家长的作用就特别大了。
圆圆小学的数学老师,就是一个知识贫乏、思想顽固、急功近利的人。为了孩子们没能把数学定理一字不错的背下来,居然罚孩子们将课本上全部定理抄十遍。
数学定理是学以致用的,理解应用更重要,机械背诵已经够蠢,居然还要抄十遍?为何孩子会厌学?与这种老师关系很大。
圆圆妈妈为此,特意跑去学校与老师沟通,发现老师不可理喻,就作小服低陪尽小心,最后终于换得老师的网开一面。孩子不用写这种”暴力作业“,保护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圆圆能在小学条两级而依旧成绩优异,首先得益于妈妈善于”给学校教育打补丁“。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教育孩子的同时,其实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因为妈妈首先可以给孩子最初的良好影响,既有细节上的潜移默化,也有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妈妈,孩子从妈妈身上能学到乐观自律。有一个怨气冲天的妈妈,孩子能学到什么?
张晓风写道:
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
这个问题,我们不如拿来问问自己,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