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幸福》第二章,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指出: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主流临床心理学都是在研究“你有什么病”。记得在大学读心理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
而积极心理学则侧重于挖掘每个人的优势,它不仅仅是鸡汤式的鼓励“你是最棒的!”,而且还有一整套科学方式,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能够发挥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工作生活中,通过发挥优势,创造价值,获得幸福感。
这使我想起几个人物。
第一个,是“祥林嫂”。祥林嫂在孩子遭遇不幸后,精神受到刺激,见人就说“我真傻,真的”,然后絮絮叨叨反复诉说她的不幸,沉溺于不幸中无法自拔,干活也失去了以往的勤快,从一个原本很受欢迎的女工沦落成了乞丐。
第二个,是一个叫“雷楚年”的少年。汶川大地震时,他勇救7名同学,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也因此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在抗震英雄的光环下,学习成绩不好,重点中学抢着要,给补贴,开小灶,处处受到追捧。2014年,却成为诈骗犯罪嫌疑人。
第三个,是张海迪。70后的朋友应当非常熟悉,自幼因病高位截瘫,自学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完成大学英语、德语、日语、世界语,1983年被树立为宣传偶像,被授予“当代保尔”、“八十年代新雷锋”等荣誉称号,先进事迹在全国传播。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前后创作和翻译作品超过100万字。现任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
** 第四个,是史蒂芬•霍金。**对物理、宇宙奥秘略感兴趣的人,大概都知道这位《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的作者。然而,这位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却是一个重度残疾,他患有先天性渐冻症,21岁时被医生诊断只有2年的寿命;霍金的语言与行动能力逐渐萎缩,到70年代后期,只有家人和密友能听清他说的话;在1985年的一次肺炎手术中,霍金更是完全失去了语言能力,而由于伴随一生的渐冻症,他只有三个指头和两只眼睛能动;2005年,他只能使用脸颊肌肉控制他的通讯设备,到了2009年,他已经无法独立驾驶轮椅,呼吸也越来越困难。
- 也许,如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所说,每个人或多或少也都有些许心里疾病;
- 也许,我们总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一些不幸;
- 也许,我们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来自职场、来自舆论的不公平对待;
- 也许,我们自己的确有一些先天疾病或性格弱点……
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更关注什么?
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的主流心理学,更关注“病”,最好的结果无非是“有病”的人康复,却不能增加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如何发现自己的长处、优势,然后去发挥它,其目的不在于“治病”,而在于增加幸福感,“有病的人”也可以很幸福。
祥林嫂被不幸占据了所有心智,失去了再次谋求生存的能力,从孩子遭遇不幸那刻起,已注定了悲惨的命运。
雷楚年活在“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中,用这一光环为自己所有的缺点和不足买单,终于透支了所有成长。
张海迪用自己的学习能力为自己找到了创作的源泉。但作为道德模范典型的她,无论有意无意,她自己和众人的焦点都放在了“身残志坚”上,最终她被记住的,不是超过100万字的作品,而是“身残志坚”。
霍金,他的遭遇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难出其右了吧。即使作为一个天才而言,要克服日渐萎缩的肌肉,要克服无法打字、难以翻阅资料、无法正常表达、写一个字要一分钟、要用眼神来控制通讯设备等困难,也是非同寻常的。但,他被世人记住的,是《时间简史》,是他的物理学成就。据记载,他甚至不愿意做为残疾人代表来争取一些福利,也许,他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残疾人,也许正是因为他用物理学探索填满了他所有心智,才能使他忽视病痛,也才获得了如此夺目的成就。
在后续的章节中,《真实的幸福》将通过大量案例与测评,首先告诉我们,在影响幸福感的诸多因素中,有哪些方面是我们不可控的,然后会用主要的篇幅告诉我们,有哪些方面是我们可控的可用来提升幸福感的,以及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积极的关注点。
如果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积极关注点”,即使我们是个“病人”,我们也会像霍金一样,是个“幸福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