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人智学创始人施泰纳提出了他的"基本社会学法则":在文明的起初,人类努力创造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结构牺牲个体的利益来成全整体的利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从社会的利益当中释放出来,带来了个体的自由,从而带来了个体的需要和能力。
回看人类社会结构,按照中国历史的社会划分,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资本主义,在文明的起初,人类生存的需求需要群居生活,个体分工和协作是为了满足食物供给的需求,但温饱日益满足,社会分工趋向精细,个体的发展和财务物质追求带动自由意志的发展。到资本主义,自由意志发展到巅峰,伴随科技的极大发展,个体对社会的依赖和需求趋向于减弱。在文明极大发展的今天,未来社会的构架趋向如何发展,个体自由如何统辖在集体的秩序下有限度的发展,才不至于导致集体失序带来的社会混乱,这是一个全球人类面临的共业问题。施泰纳先生提出建设政治、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展的三元社区,个体自由和整体利益在这个社区中能够平衡发展。但这个三元社区的结构模型需要智慧的架构。
第二个法则:"基础社会法则":个体根据自己的工作所要求的收入越少,或者换句话说,个体按照自己的收入为其他同事创造的越多,并且他们的需要越多地通过别人的工作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来满足,那么人们一起合作形成的社区福利就越好。
这一条有点象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也像欧文在西方曾经尝试的乌托邦试验。虽然马克思的社会模型还没有得到真实的案例验证,欧文的社会试验因失败而告终。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施泰纳提出的原则的社会化实验。华德福教育运动带来的社区综合建设,西方"生态村"的运动,在极小众人群领域萌芽社会创新的力量。共同实证的方向都是共同的创造,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才智选择专业发展的方向,贡献社区需要的物质、精神或文化的产品,通过换货或者社区集体的分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以此两个原则观察中国当代社会,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城市的发展愈发趋向于个体自由的放大。三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平衡较难实现。而在农村,走向分产承包的农户也向个体自由方向发展,联合起来走集体制的农村,如华西村、大寨等等,却收获了三元的平衡和发展,较好的实现了第二基础法则的按需分配。那么,未来,中国社会真正走向共产主义的突破在哪里?三元社区体系的构建要打通的环节有哪些?这或许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需要共同去研究的大课题。不过中国式众筹或许正在引发一场围绕社会中坚阶层的实证运动,推动新的社会创新力量的萌芽和发展。
首先,中产阶级普遍解决了基础的物质需求,转向追寻精神和灵性的独立和成长。所以对于集合在一起的组织的方向偏向于价值观和理念的统一。大家如果能够围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去彼此成就,建设一个和谐的社群生态不是一件难事。这应和的是三元社区的政治(管理或治理结构)的解决。
其次,中产阶级把闲散的经济统筹起来,围绕个人的专长去创造和发挥,同时结合各自资源和能力为每个专长的事业添砖加瓦,经济的成功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最后,中产阶级聚合在一起,不是完成简单的集体的集群,也不仅仅为了经济的成功,人群聚合的生态带来归属感,相互的认同与彼此成就带来成就感,集体文化的创造在流动中实现相互的温暖。这些社会中坚力量的高度聚合也将为社会创造稳定的基石力量,帮助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
当然,这是中国式众筹的理论逻辑与施泰纳人智学的逻辑的相互验证,从理论到实证还有漫长的距离,统筹一个学校,一个村庄,一个社会阶层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乃至能量的付出是完全不同的,更何况在社会大背景个体追求自由的环境下,人性的应和,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依赖于每个个体的评判。
成于共和,毁于个性。这是一场社会创新的变革运动,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你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