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8月进入万读群之后,有了电子书的来源,便给我省下一笔零钱。在这里非常感谢万读的群主小姐姐。今天开始读的这本书是熊秉元的《生活的经济学解释》,是得到专栏何帆老师推荐的实体书。还是5月图书满二百减一百时所购。熊秉元把书分为四个部分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今天下午看完了第一部分,记录一下感想。
我很喜欢经济学方面的文章,之前也看过熊秉元的另外一套书《正义的成本》。所以这次看到何帆老师推荐,便早早的买了来。可惜司考学习任务太重,到现在才有空读。个人感觉比起一些功利的学习性专栏,经济学提供的话题,更接近于茶余饭后拿着椅子摆在弄堂里乘凉的扯淡。只是层次不同而已。比如之前看得《卧底经济学》,从大数据来看日本相扑的作弊文化。又或者美国的犯罪率的下降仅仅是因为当年允许堕胎导致单亲孩子的减少。
熊秉元开篇,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老子有云“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出现了,人们就通过各自的本性回避消极的影响。但是“智慧出,有大伪”仅仅是第一阶段。丢石子入水的影响,如同蝴蝶效应一般,随着时间可能掀起惊涛骇浪。弄堂里爷叔争论的,仅仅是下棋中的第一步。而经济学家所看得,可能已经是胜负手了。
有人可能要问,经济学在大学中作为一个专业,难道就是专门解释这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吗?我记得何帆的专栏中讲到,本科的经济学不需要什么专业技巧,只要学一般经济学原理就可以了。而读硕士的经济学你会发现还是这些内容,只不过在内容中加上了数学验证。最后读到博士,也还是这些内容,只是在这些内容中增加了调研。所以,经济学中一以贯之的,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
比如一篇经济学式的论文的格式,无非就是列几个函数相互影响。先确定“目标函数”,在列出“限制条件”,最后“最优解”。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可以这么想,“目标函数”就是需求,“限制条件”就是供给,“最优解”就是我们最后所做的决策。把需求供给决策引入到生活来,其实是一套万能公式。有一句笑话是这么讲的,原始版本是“只要教会鹦鹉说供给与需求,世界就会多一位经济学家”,不过博弈论出现后又加了一句“现在鹦鹉还要说纳什均衡”。其实就是需求供给和最优解的意思。而用函数的方法列出来,其实就是表明社会变量乃至社会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以方便我们在节点上做选择。
在我看来,经济学就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有句话叫做“夏虫何以语冰”,被作为嘲笑人的用语。其实不是夏虫见识浅,夏虫根本就不需要知道什么叫做冰,如果不是科幻片,谁需要知道如何在火星上种土豆呢?而且夏虫也根本没得选,它就是只生长在夏天的虫子。但是如果冰川期来临呢?我们的祖先,由于社会环境的束缚,就如同夏虫一般,根本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机会。一旦踏上工作岗位,大多数人只能沿着既定的路线随波逐流。所以盲目跟随的羊群效应的基因才深深印在了我们身上。而如今的现代生活,给个人提供了无限量的可能的性,每个人每时每刻的选择都是影响自身的命运。一年时间内的选择机会,甚至比自己的祖辈一辈子的选择机会还多。而信息网络的发达,又让人与人的复杂连接几何性的增长。如今冰川已经来临,夏虫也许也应该做点改变。
不过我只理解到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熊秉元却在书中说经济学并不是“选择的科学”,而是“看事情的角度”。其核心是“比较”而非“绝对”。函数并无法列出一切。就如同会计学一样,本身有一套评价财务好坏的公式。不过事物一旦上升非常复杂的境地,公式便无法适用,只剩下一套抽象的、观察性的判断。
于是熊秉元就举了几个生活中的小事来解释经济学规律。比如厨房到底是组成一个房间的必需概念还是仅仅是用于解决烹饪的场所。他妻子认为,一个家必定要有一个厨房。而作者认为周边都是餐馆,平时都不会开灶,所以装修时可以不要厨房。又比如,每个医生都收红包,只罚一两个运气不好被检查到的医生是否公平。结论是法律有教化作用。还有,闽南的出租车司机拒绝载不会说闽南语的客人。结论是虽然司机有偏见,但是市场不会有偏见。歧视的行为只是自缚手脚。又或者牛肉面为什么没以前好吃。结论是以前只能吃牛肉面。可以说这些案例有点浅,作者自己也说是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大多数案例不需要作者解释我自己也可以想明白。
当然也有有趣的言论,比如历史上经济学家的左右互搏,有一本书中文版的正标题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副标题是《天下有白吃的午餐》。这种不同角度的反转才是我喜欢经济学读物的地方。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说的是凡事必有成本。而天下有白吃的午餐说的是,商人转手就可以套利,说的是效益。又如同《一课经济学》中说的,保障自由言论成本低,政府只需要啥事都不干。而保障免于饥饿成本高,因为需要高度投入。不过我国想必有不同意见。
西方治国就是用经济学的成本理念一条道走到黑的。不过用经济学的说法:好的经济学者,除了注意短期,也会注意长期。除了注意局部,也会注意整体。除了注意直接,也会注意间接。就我国政策与西方不同的地方,或许正如十年前网友口中常说的,我国在下一盘大棋。反正以前我国被嘲讽的“中国国情”,我现在倒是非常拥护。
第一部分最后说的是员工和婚姻的经济学效应。员工和公司的关系是“特殊资产”和“机会主义”的均衡。首先说员工是“特殊资产”,一个员工进入公司,必须要经过磨合,学习专有技能而服务于公司。当员工花费巨大精力学成之后,他对公司就如同一台高效率的机器,这就是“特殊资产”。不过这台机器只能专门服务于该公司,学到的技能如果换一家公司完全没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在求职市场的身价也就是越来越低,丧失了“机会”。而公司也考虑要不要投入巨大资源来培训员工,一旦员工离职,蒙受巨大损失。一般公司会通过长期合同,福利系统来缓解这种冲突。
而婚姻类似于员工关系,如果心中不存在长期过日子,只在当下,是无法相互打磨成对方的“特殊资产”的。也只有长期意愿,才会生儿育女。儿女本身就是“特殊资产”,只对提高双方幸福感有用,却又是降低机会价值的拖油瓶。法学家们把婚姻比作“契约关系”,的确有不合适的地方。
看到现在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熊秉元另一套书《正义的成本》精彩。作者自己举得生活案例不是怎么精彩。而引用外国经济学家的案例倒是很不错。就经济学的“看事情的角度”来说。非常类似于哲学,就“相对”的角度推演下去,其实是佛学的“四圣谛”(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透着经济学,既可以用于大社会,也可以用于小个体。就如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生活中处处透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