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社会动物》
作者:[美] 戴维·布鲁克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
原作名:The Social Animal
译者:严冬冬
年少时期,何其幸运能有以为好的老师相伴左右,伴我们学习和成长。“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者也。”笔者认为老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教会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正如书中所说:
老师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更在于塑造学生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门学科的规律。
可是当前应试教育横行当道,就算是老师能够有这样的能力,能够留给他们施展的空间也不大吧?先为孩子默哀一把。毕竟如果能够教孩子以方法,那么孩子可以相对安全地独自去探索世界以及感知世界,遇到问题能自己寻找突破口,进行解决,而不是茫然失措,甚至啕号大哭。亦或者是错误地用沉默去逃避,或者用狂躁去表达不满。
在一次和朋友偶然的谈话中,我们谈到了这个问题。当这些没有被正确教育获得感知世界的能力,难以理解一些事情规律的孩子,他们长大了,这个时候,该怎么自救?
朋友说:“只能通过自我疗愈,找到内心的小孩,去和解,然后放过自己,再自我成长一次。”我仔细琢磨朋友的这句话,也没想明白是什么意思,直到今天,我看到了书中以下这段话:
潜意识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
通过某个具体问题展示一种特定的思考方式,希望学生们能够参与到思考过程之中。
针对这种情况,比如説当我们看书的时候,联系实际的方法就是想自己的生活是否有类似的情况。或者去思考,如果遇到书中这样的情况,我该如何去解决,能否通过书中的经验,自己能够做的更好?
再深层次来说,则是合理运用发散思维,多线程思考,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
发现问题过后,我们总得要学着去解决问题。可是现实并没有那么好的事情——“天上掉馅饼”。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着自己去发现一些门道,学着去破除一些条条框框。有勇气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探索和发现能够带来快乐的感觉——当你努力工作受点苦后,终于获得成功时的那种狂喜。
很多时候,因为害怕,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因素,我们甘愿充当一个逃避者,遇到问题会像鸵鸟一样,将自己深深地埋在羽毛里,不说话,只沉默,希望问题能够就此过去。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未注意到,正是因为埋下头来,才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因为在这个时候,这类鸵鸟型的人并未顺利预估到周围的形势已经变得如何糟糕,或者能够意识到其实事情可能还有可以挽回的余地。但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去面对,当等到自己终于觉得有勇气了,可以要去解决的时候,事态已经到了不可控的地步。
于是,事情开始向一个恶性循环发展。正确的做法其实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就应该积极发现问题所在,去尝试和对方沟通交流,就算事情不能得到圆满地解决,但是起码比自己一直忍着,手足无措好的多。退一万步来说,谈崩了又如何呢?就当积累经验呀!
毕竟,在每一次沟通交流,每一次的思想碰撞,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好好说话,用理解包容的方式去说,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表达,而不是生硬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候,告诉对方:“对不起啊!我这人比较直。”(深深吐槽这种人:我勒个去,你这不是比较直,是以自我为中心了。)
人的能力其实是没有上限的,不然又怎么会有人说:“心无限,地无界”呢?探索得多了,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应该有两种职业,两种看待世界的观点,每种都能让人从独到的角度理解另一种。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鼓励大家要有多种兴趣爱好,尽可能的成为一个斜杠青年,多看书多出去走走,就能多哪怕是一点点看待世界的观点。在某一时刻,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兴趣爱好帮助了你,从独到的角度理解另一种事物,在你自知或者是不自知中改变了你。
待你发现时,你一定会无比感谢,当年努力上进的自己。
人的知识并不像存储在电脑内存里的数据。当数据库的内容太多时,电脑并不会变得更善于记住事情。人脑中的知识是有活力的。人们在某一方面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在这方面获取更多知识、回忆他们所学的内容时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而且人脑是一个精密的仪器,会自动刻录所学的内容知识,当刺激足够多时,脑回路就会被刺激到,新的回路会接着产生,海马体会越来越多。我们融会贯通的能力会越强。
聪明如你,快快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