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具有穷人思维。”然也。但什么是穷人思维?穷人和富人,刚生下来时,智力多半不相上下。但由于后天所获得的体验和接受的教育不同,导致认知模式上存在差异,才是造成他们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在所有阐述“穷人思维”的说法里,“稀缺心态”是一种接近本质的解释。
穷人,顾名思义,就是财富稀缺的人。那拼命去赚钱不就好了?No,由财富稀缺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是导致穷人一直是穷人,难以实现阶层跃升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财富稀缺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一、疲于奔命
处于财富稀缺的穷人,首先不得不每天面对生存的压力,这是一种“强制稀缺”。换句话说,你没有选择不过贫穷生活的权利,只能疲于应付眼前的难题:一日三餐、房贷/房租、人情交往等,如果有孩子更是雪上加霜。
为解决眼前的困境,大脑CPU的大部分内存被占领,大部分时间也被耗尽。假设你正做着一份索然无味,又没有升职加薪空间的工作,为了眼前生活的正常维持,你没有机会放弃它。
同时,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和动力给自己升值跃迁,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你疲于应付眼前的生活,得需要超顽强的意志力才能说服自己学习一种新知识或者新技能,这对人性是极大的考验。
我观察身边的人,发现越是穷,越容易陷入一种怪圈。白天做着无趣无聊的工作,晚上回家便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埋头玩游戏或者打麻将来寻找一点生活的刺激,绝不会再去思考或投入别的有价值的事。
二、管窥心态
穷人难以摆脱穷困,忙于应付眼前困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由此而导致的短视,即管窥心态,才是更让人绝望的存在。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们往往更注重眼前的享乐和一时的得失。
我的一个表姐,小时候很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我们乡村中学教学质量差,她上不了省重点高中,但读一个职业中专绰绰有余。可我舅妈没有让她继续念书,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按照我舅妈的说法:“读书要花钱,打工却能赚钱,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因为人长得漂亮,也聪慧,现在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成长空间受限制,总归让人惋惜。而她哥哥沉迷于赌博享乐,舅舅一家人的生活现状跟十年前差别不大,他年近60年仍在外打工供养家庭,想来令人心酸。
可见,忙不是穷的根本原因,至少不是“一直穷”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有效规划。
我一直很佩服我妈妈。我们家在农村,她和我爸刚结婚时是赤贫的农民,一穷二白。但这些年,我妈特爱折腾,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小生意人,在家乡开创了几种季节生意。现在我们家在镇上盖了四层楼的洋房,我念了研究生,我弟结婚、创业也能有所支持,这已经超出了很多农村家庭的水平。
小时候我读书有点天赋,我妈便跟我说:“你自己努力,考上哪儿,我一定送你去读。”这句话让我大受鼓舞,在物质匮乏且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农村,这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和信心。
后来我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却是自费,学费三年要两万多,还要生活费。我妈大手一挥,考上了就读。后来我工作之后,考编制,我说想辞职考,她说好,没钱了吱一声。我妈的远见和魄力,让我现在有机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且让我永不满足现状,一直追求进步。
可见,贫穷的确难以摆脱,需要克服许多人性的弱点,但细究起来,仍然有章可循。那如何行动呢?
一、学会取舍,解放大脑
既然穷,就不要事事要求完美了。蚂蚁私塾创始人蔡叔说,在他创业初期,吃住都不讲究,因为没条件讲究。舍弃这些相对不重要的部分,把大脑注意力和物质资源都放在更重要的部分,这样才有机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去过我家的人,都知道我家不是特别整洁。以前我挺惭愧的,因为我不爱做家务,不爱收拾,我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但对家务琐事兴趣寥寥。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我知道了,这根本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我只要保持垃圾按时清理,一日三餐正常,每天都有干净衣服穿就好了,要我每天把地板擦得锃亮,得占据我多少时间和“带宽”啊。
对于穷人来说,我们不仅缺钱,也缺“带宽”,把一部分略显低等级的事情放弃,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情,这可能更明智。
二、延迟满足,发挥金钱的价值
穷人之所以穷,常常还因为不懂金钱的价值,他们习惯把金钱用来享乐,而不是用来投资——用钱生钱,或者自我提升。
我一个堂弟,纯体力工,每个月进账不算少,但爱玩,工资被挥霍殆尽。最近买车,一出手就是十多万。其实手上现金只有1万,他靠贷款、刷信用卡把车子买了。在贷款时,因为之前延迟还款,信用有污点,利息高出几千块。如今为了养车加还车贷,每个月的纯支出就三千多,除掉基本的生活开支,几乎没有剩余,还要每天记着卡债。事实上,他工作十多年了,没有存款,也没有固定资产,一天不工作就得借钱。
我一个创业小有成就的朋友,现有两家店,一个公司。当初也是白手起家,不到十年,就积累了不少财富。有一次他跟我说,他曾经三年没买过新衣服,家里人也是买打折款。平时基本不在外面吃饭,每个月把开支降到最低。尽管两家店利润都不错,但一直没有买车,因为性价比不高。省吃俭用的积累,全部都投到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财富创造。
两种对钱的不同态度,导致了十年后不同的结局。我堂弟提前消费,不懂金钱的价值,只顾眼前的享乐;而我这个创业的朋友,把钱花在刀刃上,延迟满足,才有了现在的事业基础。
曾经我也是“月光族”,逛街、买书、旅行,花起钱来毫不手软,导致自己工作两三年还毫无存款,后来逐渐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学了些理财知识,才摆正对金钱的态度。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要想摆脱穷困,首先要理解钱的价值,让它在日积月累中呈现复利效应。
三、攻破难关,打造核心竞争力
要想摆脱穷困,光是存钱还不够,关键要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有的人把简单的工作重复几十年,收入并未随着年龄而增长,临老还是“为钱所困”。
我有一个远房亲戚(是的,我有很多亲戚),年轻时尝试过多种职业,工作态度可谓任劳任怨,但从未在某一个职业扎下根来研究,死磕自己。到最后,无论哪一种工作,他都只能做最浅层次的部分,拿着低等的工资收入。
这样的情况数见不鲜。同样的一份工作,有人能依靠时间把自己打磨成“钻石”,而有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了“老油条”,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投入了有价值的思考,并做出了有利的改变。
事实上,每一种职业,都有最艰难的关卡。比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首先我得不断打磨自己的基本功:朗读、书写能力。为此,我毕业之后仍继续学习,报了声音美化班,学写毛笔字。这些都是硬功夫,只求精进,不能因为进入体制便觉得有了保护伞。
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需要自己不断阅读、思考、写作,有了源头活水,才能给学生带来有价值、有深度的课堂。窃以为,作为老师,最好的教育就是呈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有人说,再优秀的老师也发不了财,因为教师的工资水平是有天花板的。而我认为不然,现在的网络经济如此发达,绝不会淹没有才华的人,就看自己是否真有实力。
总结一下,虽然贫困的确难以摆脱,但好在财富会降临在善于学习、思考又肯拼的人身上。觉知自己的“穷人思维”,了解金钱的规律,燃起对金钱的渴望,不断精进,何愁财富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