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头一次舍不得国剧大结局。
《小欢喜》。
开播伊始,Sir推荐:《八月国剧最高分》。
昨晚大结局,flag不但没倒,评分更从8.1,上升至8.3。
这很难得。
电影电视剧,不论国内国外,评分大都先高后低,从9分跌到7分、6分的都有。
凭什么《小欢喜》是个例。
Sir以为——
是它的路越走越宽。
一开始,我们被它的犀利台词、起伏剧情、精彩表演吸引。
渐渐地,我们抵达并沉迷“脑中央”:性启蒙、教育理念、中年危机……
原来。
这不只是一部讲高考的剧。
这是献给中国人不华丽但悲壮的“生之向往”。
A面
《小欢喜》删了什么
《小别离》《小欢喜》,都脱胎于鲁引弓同名小说。
鲁引弓,科教线记者出身,积累了大量新闻素材和采访对象,通过观察,写就“中国教育四重奏”——
《小欢喜》《小别离》《小痛爱》《小舍得》。
这四部小说分别聚焦“低龄留学潮”“高考”“小升初”“幼升小”。
《小欢喜》的名字据说还是黄磊给起的。
剧版播出过半,曾有网友“爆料”,说原著小说特惨,结局是英子闹自杀、刘静生病、林磊儿错过了清华大学……
因这些声音,Sir好奇翻了小说。
实则标题党了。
原著小说英子非但没自杀、刘静甚至没得病,倒是有一点——
原著三个家庭最初的设计,与剧版大相径庭。
用现在的说法是:原著更贩卖焦虑。
我们简明扼要地过一遍。
最主要的改动,方家“都有病”。
方家,在小说里姓冯。
父母亲对应的是冯凯旋和朱曼玉。
冯家条件最差。
主要财产是一套时值400多万,82平方米的房子(非北京地区)。“自己住着,还是没钱人的感觉。”
穷。
跟别人再一比,心更“穷”。
小说中,冯氏夫妇两口子在儿子上高中住校后分居,没离婚,就是等孩子高考结束。
这两年,为了在孩子面前演戏,夫妇俩只在双休日,节假日才住一起。
后来,演戏演全套,又租间两居室学区房“同居”。
湖面平静,底下全是暗流。
如果说剧版的童文洁,还多少延续小说朱曼玉的急躁、武断。
两版父亲形象简直天差地别。
较之黄磊的热心、豁达,冯凯旋是个彻底的家庭教育“缺席者”。
他“一度不记得孩子的脸”。
冯一凡也不像剧版大大咧咧。
他早熟敏感。
觉察到父母婚姻破裂,但看破不说破。
为了理科转文科,冯一凡跟朱曼玉玩冷暴力,害得妈妈以为儿子有抑郁倾向,找医生开百忧解。
测试副作用时,妈妈自己试了一颗,见没什么反应,又拉着冯爸试。忽悠他,吃的是“复方维生素”。
这寓意再狠辣不过了——
没病的装病;没病的吃药;没病的被骗吃药。
简而言之,都有病。
林磊儿也惨。
林母因重度抑郁症自杀,父亲在山上种香菇,无暇照顾,为了有更好的前程,朱曼玉把外甥接到自己身边。
一住就是3年。
磊儿平时最爱去的地方,是学校天台。
后来,因父亲在一次山洪中发生意外,林磊儿放弃参加北大夏令营,改为参加江南大学农林类专业的提前批招生。
原因:想做爸爸做过的工作。
你信?
林磊儿其实更敏感。
——不仅不说破,还帮大人“圆谎”。
说白了,继承父亲工作,是一个大家都体面的台阶。
他心里很清楚:
自己是个孤儿了,小姨,负担不起两个小孩的生活,而农林类特招生,学费全免。
△ 林磊儿喝醉酒放飞,这是剧版善意地给了他宣泄压力的机会
其他两家,小说倒是着墨不多。
宋家主要矛盾还是控制欲强的母亲与愈发失控的女儿。
乔英子没有跳海。
她最出格的动作,是跟冯一凡表白。
这一行动还是在“众目睽睽”下进行。
在班主任、家长见证下,强硬的英子突然表白:
“冯一凡我喜欢你”。
这一声“冯一凡我喜欢你”之后,几组人马松了一口气,各自从不同方位迅速撤离运动场。
……
进门后,乔英子对妈妈说,好了,我说过了,解脱了。
这点到即止的“示爱”,更像是对她母亲过分严厉看管的叛逆。
相爱相杀的母女世界没爸爸什么事。
原著里,父亲只在宋倩一句“跟人跑了的渣男”的回忆里出现过。
再无戏份。
对了,宋倩还跟另一个男人在英子高考前结婚。
英子不仅给足祝福,还担任婚礼花童。
她说:
你这个年纪,还带着我,能找到合适的可不容易。一年有多长,一不留神,被别人抢走了怎么办?
也是懂事得让人心疼。
季家是二胎家庭。
季父原名季向阳,市领导,有官腔,暴政教育。
季扬扬(剧版为“杨”)一有不对,就打耳光。
男孩是季扬扬,他瞟了一眼老爸,别转下巴,没出声。他不屑的表情,显然激怒了季向阳。季向阳伸手拉住他的衣襟,说“你怎么回事啊”,抬起手就是一个耳光,说,就你牛。
……
季扬扬用脚死死抵住花坛一角,手臂往回拽,不让自己被拉走。他嘴里说,那里适合你,适合你的面子,适合你要我给你赚的面子。季向阳放开手,气得挥手打了儿子一个耳光。
……
季扬扬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就被爸爸一把攥了过去,然后脸上挨了一耳光,“啪”。
母亲赵静(剧版改姓刘)是商务厅政法处处长。
精致而高傲。
季扬扬高二下学期就出国留学了。
而在孩子留学的空窗期,季父和季母又怀了一个。
以上,就是小说版三个家庭的大致情况。
总的来说,小说与剧版的体量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小说短,约21万字,中篇的量。
剧版长,49集。
小说口碑一般,豆瓣5.8。
“人物单薄,冲突大剌剌”“基本上每个人都是一副苦瓜脸”“我的天呐,也太压抑了”。
剧版评分却稳步上扬,暂为8.3。
如果脱胎小说,口碑还能胜出,说明创作者对原著有关键作用的积极改编。
B面
《小欢喜》多了什么
《小欢喜》将原著的血腥大打折扣了。
主线上,抹平了三家贫富悬殊的阶层关系;细节上,放弃了那些过于刺激的戏剧佐料。
体现出来,就一个字。
“新”。
看小说时,Sir常有时光倒流的错觉。
旧气息扑面而来。
“旧”是念旧,也是老旧。
——像十几年前打开《花季雨季》《十六岁的花季》《校园先锋》。
并不是说这些作品不好,是他们往往因为时代限制,当描写校园生活时,总离不开师生互怼,早恋打架。
那时的校园,更像是一块被社会隔绝的象牙塔。
但今时今日,情况已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
剧版的方氏家庭,是北上广中产家庭的样板间。
可这样板的底座又何其脆弱。
一个不小心,40岁的方圆被辞职了。
虽说有一笔不菲的赔偿金,但正值孩子高考之际,要不要说?
要搁过去的国产剧,十有八九不说。
说,就是乱了军心。
但《小欢喜》说出来了,并且以平等尊重的方式。
因为方圆们开始相信:孩子不是傻子。
孩子们下课之后,社会大潮激起的涟漪,多多少少会波动到孩子心里。
《小欢喜》的母女关系也有意思。
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一次采访提到,自己演戏时有意把母女关系当恋爱关系演。
恋人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移情到母女,这很少见。
一般观众或许只注意到宋倩的超强控制欲。
但你们有没想过:
面对这么强势的母亲,英子为什么口口声声逃离,却始终没有彻底决裂。
一些伏笔就这样被忽略。
有一场戏是,宋倩气女儿“投敌”乔卫东和未婚妻,跟乔英子大吵一架,之后开始冷战。
宋倩一冷。
被“放逐”的乔英子却慌了。
是的。
妈妈离不开她。
但她又何尝离得了妈妈。
《小欢喜》的“新”还体现在它扩宽了原著的精神世界。
看着看着,你会发现,这部剧很“贼”。
它以高考为饵,以孩子为线,把教育的议题,“暗度陈仓”般延伸到一个更深邃的世界。
我们称之为:成年人的世界。
有一场戏在社交网络刷屏了。
说的是——
中年失业的方圆面临多方“围剿”。
房租、房贷、孩子生活费,都需要钱。
一次,跟好友乔卫东“每周一歌”,聚餐吃饭时,听到金庸去世的消息。
kao。
连这最后的“精神世界”也崩塌了。
方圆当晚就喝多了。
但喝多了的他,还是一贯的小心翼翼。怕吵到孩子,不进门,坐家门口,在老婆面前失控大哭。
“我得当个令狐冲,张无忌,再差也是郭靖……”
“谁想到,现在成了岳不群。”
这一幕让无数荧幕前的成年人心有戚戚。
方圆说的“岳不群”,自然不全是小说里完全黑化的形象。
岳不群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自作聪明,以虚伪待人;
但信奉虚伪的人,必然失去所有真实;
这不就是如今大多数30、40岁中年人内心血淋淋的写照?
对啊,我们没作奸犯科,我们干起活来也任劳任怨(最多偶尔上班摸摸鱼),但怎么有一天,我们照镜子,发现,自己的眼睛突然不透明,不敞亮,不清澈了。
这不是文青酸腐式矫情。
这是在俗世里摸爬滚打半辈子后,对初心的追问。
尽管,抱怨之后,我们还是被家庭责任、社会关系推着,糊里糊涂,不清不楚地走下去。
但偶尔,酒后,总难免情不自禁地“醒一醒”。
毫无疑问,对方圆这个角色,黄磊投入了真感情。
他清楚。
成年人的世界,有些坚持,就这么不知不觉消散了。
成年人的世界,有些逝去,也说没就没了。
“死亡”这种话题,从“一部分的自己死去”,到“身边的人开始一个个离开”一步步进阶。
已故台湾曲作者陈志远,生前给黄磊创作过不少作品。
黄磊在《向往的生活》里曾表达过对好友的怀念。
你知道为什么我后来不再唱歌了吗?
写这首歌的人已经死了,六年了。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叫陈志远,以前我所有唱片的作曲编曲都是他弄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他死了我就不唱了。
这种情意,其实也借尸还阳地寄托在刘静身上。
刘静比小说里多的患癌情节,是黄磊邻居兼好友王姐的真实经历,不幸的是,王姐最终患癌去世。
黄磊亲自送她走完生命最后一程,感慨尤深——
“那熟悉的身体还有冰冷的手,真的,就是会消散掉的。所有的,你看到这一切,其实都与你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昨晚,剧版大结局,林磊儿如亡母所愿考上清华,英子接受复婚父母的祝福考上了南京大学,方一凡去了南京艺术学院,季杨杨去了德国。
这是结束吗?
不,社会在不远处等着这些孩子。
方一凡会不会变成“岳不群”?
季杨杨能不能用赛车手的真本事,让体制里父亲刮目相看?
英子呢?
她的婚姻会幸福吗?
爸妈离婚的“成长伤疤”,是让她更懂得要给爱人空间,还是抓得更紧?
一切,又才刚刚开始。
结语
如何评价《小欢喜》?
评价《小欢喜》。
Sir以为,不能脱离一个具体情境。
即——
这是一部中国现代剧。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题材一直是中国影视作品的痛点。
痛在于它往往能以最低的成本,激起最广泛的全民讨论;痛也往往因为,现实主义受制于审查等客观条件,往往一个不小心,就踩雷自爆。
挑《小欢喜》毛病很简单。
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过于轻率地把现实的丑陋和阴暗,让渡给喜感和团圆。
它基本放弃了对阶层、对二胎,乃至对婚姻等残酷话题的深挖。
哪怕是宋倩与乔卫东,闹成这样,也常常因孩子绑定在一起打情骂俏。
想必绝大多数观众不会觉得他们的状态是离婚了。
果然,最后复婚了。
这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
——当然,你也可以说“自我阉割”。
但,所幸的是,在“断臂”的同时,《小欢喜》找到另一条与近几年的国产现实剧不一样的路。
它不是用焦虑点燃观众,让你愤愤不平地追下去。
它是以平等的角度,把双方的困境都呈现于你,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去触动你。
简而言之,价值观的“新”,才是《小欢喜》真正闪光的地方。
过去的国产现实主义爆款,要不就是全屋子没有一个好人,要不就是总有一个坏人让人恨得牙痒痒。
《欢乐颂》里自私到极致的父母兄嫂。
《都挺好》里混蛋到不像人的苏明成,作到惊天动地的苏大强。
乃至《我的前半生》,朴素大方、善解人意的小三凌玲,也因为颠覆了我们传统“狐狸精”形象而被骂到演员关闭微博评论。
但看《小欢喜》,你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意义的“反派”。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真实有缺陷的人。
方圆懦弱但顾家。宋倩独断但尽心。季胜利陈腐,但也不失诚恳。
因为用宽厚的眼光看每个普通人,所以,《小欢喜》里也就没有国产现实主义套路性的,针尖对麦芒的仇恨。
以刘静与英子的忘年交为例。
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角色,实际上也形成了“对应”关系。
一是病:一个乳腺癌,一个抑郁症。
二是家庭:一个是在丈夫、儿子夹缝中努力维系平衡的主妇,一个是被母亲疯狂控制的女儿。
还有。
英子最想考的是南大天文系,而刘静的职业就是天文馆主任。
两人告别的戏就发生在天文馆。
这一幕——
不就像成年的自己,与那个青春少艾的自己在对话。
正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角,造就了《小欢喜》那种平淡但不乏味,平凡但不无聊的暖意。
没有谁比谁更正确。
没有谁比谁更完美。
终于,国产现实剧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浅薄的仇恨和轻松的胜仗。
终于。
国产现实剧不再摆出一副“看,我们生活多么残酷”后就撒手不管的姿态。
而是真心诚意地带我们介入生活。
比起告诉我们生活是什么,它更在意我们应该怎么生活。
这,或许是许多人(包括Sir)会舍不得《小欢喜》的原因。
Sir相信——
《小欢喜》的坚持与妥协、狡黠与温厚、无奈与任性。
统统都会成为国剧发展的宝贵经验。
路阻且长。
但好在,前面有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