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晋升副总的时候,才进入公司一年,而公司成立也才仅仅一年半时间,随着人力资源经理的离职,我不得不暂时挑起公司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
我没有专门学过人力资源方面的东西,有一些了解也只是看过或听过而已,这次终于有机会可以实操一番了。虽然人力资源工作可以做到流程化、标准化,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初创企业来说,应该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既然让我暂时负责,那么就应该做出一些改变,这才是我的性格。
公司的人力资源和行政后勤是一个部门,合称为行政人事部,包括部门经理在内也只有四名同事,其中一个是网管、一个负责前台和后勤的行政助理,也就是说,当部门经理缺岗的这段时间里,我只能带领一个人事专员负责公司的人员招聘、入职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
以前我也做为部门主管的身份参与过面试等招聘工作,但是当时面临的都是自己需要的人才备选,心里比较有底,因为我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要等着人力资源部门将筛选好的简历传过来,我再择优面试即可。
可是现在却需要坐镇人才招募的第一线,面对公司人力邮箱中海量的简历,我头都大了,侧头求助般地看着对桌的人力助理,希望她能勇于担起重任把我给解脱了,可是小妹一张嘴就击破了我的幻想,“斜总,我刚来两周,之前一直被安排整理员工档案的。”说完以后,无辜的大眼睛还对我一眨一眨的。。。
得,求人不如求己,一想到我是为了整个公司遴选人才,心里感觉顿时好了不少。虽然如此,如此亲力亲为地一封封地初选还是让我看到头昏眼花,如果设置条件自动筛选的话,就凭那时候几大网络招聘的产品体验?肯定会有无数“漏网之人才”,没办法,加班加点的选、选、选……!!!
接下来的工作就比较流程化了,筛选、匹配、初试、复试、发Offer……跟其他互联网公司没啥区别。不过我要重点提到的是我“斜氏”面试秘法里的核心内容:一个是价值观、另一个就是态度。这两方面是我最看重的,也是我自己形成那套招人选人办法的核心理论。
每次岗前培训时面对一群神情认真到略显呆滞的面孔,我都感到很无语,总是不禁感慨:怎么被我筛选进来的都是一些笨鸟呀?明明说好的高学历呢?经验丰富呢?机灵一点,活跃一点不好吗?难道以前都是混日子的?!
好不容易挨到培训结束,将他们分别送到各自所属的部门,剩下的工作就交给行政助理和网管来办了,安排工位、派发办公用品,调试办公用电脑、设置网络网关、录入指纹门禁、发欢迎信(一些特别注意事项及员工手册电子版)……等一套固定的流程。每晚下班之前我都会接到行政助理发来的工作日志,里面有详细的汇报,然后我再转发给人力助理,给新员工建档,同时增补相关信息,在一周之内签发试用期合同和保密协议。到此,人力资源的大部分工作就告一段落了。
在新员工试用期间,人力资源部还要定期动态跟踪、反馈员工的各方面工作情况,以备试用期结束的时候,做为部门考核评定的增补意见。
当然了,毕竟是经过我亲手招募进来的,所以我也会经常关注他们的表现,因为我是副总嘛,有时候就直接跟他们部门的主管打个招呼,将他们借调过来,轮番在我身边安排一些临时任务给他们做,算是近距离考察吧。
经过几件事以后,我发现我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完全是错的,他们不是笨人,只是在外面被那些所谓的“职场生存法则”洗脑了,凡是小心谨慎,加上我们公司毕竟不是正规的大公司,很多东西都是很随性的,怎么效率高怎么来,一切都是以公司和项目为前提,这样一来,他们更懵圈了,说白了,就是短时间内不知道该怎么玩?
当然里面我也发现有很机灵或很能干的,这时候,我总是对他们寄予厚望,同时给他们安排更多的锻炼机会。可是现实情况却不是我所期望的那样,越是我一心想留住的那些人才,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吧,却总是让他们做一些他们看起来很小很琐碎的工作,根本施展不开他们拯救地球的远大抱负,不久就纷纷离开了,更有过分的根本连招呼都不打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了。
我知道他们是看不上我们初创的小企业,更看不起他们手头上那些其实是为了考察和锻炼的工作任务,而最终留下的慢慢成为了骨干的,却是那些在我开始看做是笨鸟的人,他们总是认真高效地完成我交代的工作,哪怕在当时的他们看来是有些莫名其妙的任务。
法定试用期最长是三个月,那么我就要想办法在这个最大的期限内,将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识别出来并留下委以重任,这才是我作为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最重要的责任,而不是像下属们那样按部就班地执行完既定流程就好了。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性格秉性以及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以前也没有过交集,我们应该如何从茫茫人海中将自己需要的人才找出来?招聘当然是最常规的途径,但是由于网络招聘的不靠谱,简历的匹配度极低,而作为初创公司,我们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成本去慢慢培养人才,而在互联网行业,历来都是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员工,人人都有一颗不断向上的心,说实话,比起国内其他二三线城市来,员工的忠诚度要想对低得多。
那么我就将企业内培训和试用期合并,单独成立一套新员工考核办法用于为公司遴选人才,可惜有些环节都来自我个人的操作,暂时没法标准化推广。也幸好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和支持,才得以让这套办法在公司实行了近两年时间,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我将专门撰文统一详细解答。
===================================
PS. 斜哥观点主要面对的是公司职场型创业,而不是生意型的创业,两者在理念和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还请大家甄别清楚,以免误入耽误您宝贵时间。
PSS. 所谓“创业早期”是指创业至A轮之前的阶段。主要包括idea固化、公司筹备注册、成本核算、人员招聘、技术选型、产品架构及研发、项目管理、测试上线与迭代、产品运营、品牌推广、团队管理、融资(天使轮)及企业文化等方面。